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 崔婷婷
发表于 2023年5月

问题驱动是指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在问题整合、分析、探索中习得知识,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从而使其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数学学习是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以问题驱动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问题驱动能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

一、问题设计:立足实际,贴近生活

(一)立足最近发展区,促进思维发展

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稍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让他们在原有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自身的思考和探讨,建立知识间的关联,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浅显,否则学生会对知识的理解囿于表面,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也不能过于复杂,这会脱离学生的现有水平,使其难以建立经验与新知之间的关联,从而产生理解障碍,无法提高自身能力,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教师可以立足学情设计问题:先计算a3·a2,再找出同底数幂的乘法中底数、指数前后的变化规律,并完成am·an的计算,最后计算a3·a4·a5。教师依托学情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对基础公式的掌握。

(二)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让他们能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现有经验,促进学生思考和分析,让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设计本源问题,探寻数学本质

本源问题是指揭示知识的本质和其产生原因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知识。教师要挖掘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并设法将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其中涉及的公式与原理。教师要避免套用公式,应借助本源问题带领学生探寻数学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函数”时,教师可以依据函数的产生背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抽象的函数内容,问题如下:一辆匀速行驶的列车从南京匀速驶向上海,在其整个行驶的过程中,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保持不变。教师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四)设计关联问题,促进知识理解

问题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问题,将知识点完整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全面理解数学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厘清题目中的各种要素,让他们对题目产生整体性的认知,从而使其可以流畅地解答问题,顺利地理解知识。

二、问题情境:还原概念,拓展思维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求知欲望

生活化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与生活相关联的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理解与运用知识。如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体位置的确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在电影院找座位的场景,让他们根据数对这个知识点找到指定位置。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抽象化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强化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本文刊登于《幸福家庭》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