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期,他们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缺少精细化的感知,对事物的感知一般以自我为中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从注意规律、遗忘规律、动机理论等方面探求心理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期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注意规律在新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心理学领域,注意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选择、调节与监督的功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习适应期,他们的注意一般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只占极少部分。与此同时,低年级学生维持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且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有时教室外走过一个人都有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具吸引力。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一特点,在开始教学之前,笔者会要求学生收起与语文学习无关的书本,保持桌面的整洁,以营造一个安静、整洁的教学氛围。笔者还会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古诗,促使学生将注意力从课间的活动转移到课堂上来。
根据学生无意注意的特点,笔者在上课时会适当地交替使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教授拼音时,笔者会采用动画的形式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借助动画所具有的视觉与听觉效果,迅速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听讲。鉴于学生更愿意关注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动画中除了呈现这节课的知识点,笔者还会呈现与学生生活经历、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学生旅游的经历、阅读过的故事等,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可见,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结构、生活实际的联结点,将教育生活化。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低年级学生维持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且集中有意注意的时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注意不能将过多的知识内容集中放在一节课上,同时要注意重点内容的讲解时间。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将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提前告知学生,以帮助他们明确学习内容,引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在教授《青蛙写诗》一文时,笔者在导入环节结束后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青蛙是怎么写诗的,为什么它能这么写诗。”教师提前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心理,这能为后续教授标点符号的形状及其作用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