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点亮精彩人生
作者 张水芝
发表于 2023年5月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广泛且兼具针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写作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但笔者从所在学校近些年课外阅读的教学情况来看,整体效果欠佳,并未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基于此,笔者提出,教师需重点关注初中课外阅读教学的质量,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重要价值,引领学生积极感悟人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重视导读环节,拉近书籍与学生的距离

初中生在开始阅读一本新的书籍前,可能因为陌生感而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对此,教师需重点关注阅读导读活动,拉近书籍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增强阅读效果。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法布尔的《昆虫记》一书引入导读环节。《昆虫记》是一本长篇的生物学书籍,以法布尔调查的昆虫为主要内容,介绍了昆虫的种类、生活习性等,初中生阅读该书籍不会存在较大的理解难度。但由于部分学生与自然的接触较少,他们通过阅读该书籍只能了解到各类昆虫的基本习性与特点,很难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无法深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先在导读环节引导学生阅读该书籍,帮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再重点挖掘、解析背后隐含的情感主旨,让学生自主概括书籍的语言特点并摘抄好词好句,拉近书籍与学生的距离。书籍导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与思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阅读环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无论哪个学科,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是学生学习该学科的重要支撑,对于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读书角,放置多种类型的书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方便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需求开展阅读活动。比如,在学生阅读完《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文中出现的长毛军是什么意思,大家是否理解该词汇的含义?”并鼓励学生前往读书角自行翻阅相关书籍,从而了解“长毛军”的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查阅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性格与思想抱负。

三、挖掘精彩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时,教师需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姿态获取知识。初中生的好奇心较强,对新鲜事物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挖掘书中的精彩内容,吸引学生主动阅读书籍。比如,在阅读《太空一日》一文时,不少学生对文章中描述的太空生活感到十分好奇,此文节选自《天地九重》一书,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天地九重》这本书的封面,并向学生介绍该书是由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所著的自传,它讲述了杨利伟如何从小城少年成长为宇航员的故事。

本文刊登于《幸福家庭》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