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精神视域下童诗读写教学的策略
作者 顾丹凤
发表于 2023年5月

童诗指的是以儿童心理和感情为题材创作的诗歌,以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朴素单纯的思想情感。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一些童诗作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童年精神。童年精神是属于社会性、历史性的范畴,表现为对童年的自我发现和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创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优化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小学语文童诗读写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童年的自我发现和理解,基于童年精神视域设计读写教学活动,让学生写出童趣。童诗读写教学要从培养语感、审美鉴赏、创意写作这三个角度入手。在培养语感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气语调,激发想象,进入意境;在审美鉴赏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欣赏中提高审美水平;在创意写作方面,教师要搭建由易到难的练习支架,让学生从填补词句开始,将句子逐步扩写成段落,最后写出完整的童诗。

一、诵读涵咏,培养良好语感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歌情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往往难以直接展开抽象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事物加深理解。要想让读写课堂体现童年精神,教师就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感,揣摩作品。

在学习诗歌《小小的船》时,在情境创设环节,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小白船》,并呈现星空、朗月的画面,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教师诵读课文,学生可以一边倾听,一边伴随音乐律动起来,想象自己在太空遨游。在自主诵读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跟随音乐诵读诗歌,想象作品的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些词句呈现的是虚幻的场景,并用夸张的语气读出来。比如,读“小小”的时候,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表示“月亮”并不小,而是在“我”的想象中变小了。在创意表达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心中的月亮,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在情境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充满童真的语言和优美的情境,为后续写作打下基础。

(二)放飞想象,生成奇思妙想

童年精神要求唤醒儿童的主体性,激发其游戏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想象指的是将人存储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中的童诗《四季》为起点,引导其运用语言表达想象中的世界。第一步为结合表象,自由联想,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草芽尖尖”“我是春天”等词句,思考“草芽”的形状和特点是什么,它和“春天”有什么关系。然后,教师展示梅花、西瓜、橘子、雪花等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仿照课文写出“花儿红红,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这样的句子。第二步为适度填充,教师让学生思考“红”得像什么一样,填补句子。学生写出了“梅花红得像火焰”“梅花红得像胭脂”“梅花红得像扑通乱跳的小心脏”等句子。通过自主想象、逐步填充的方式,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想象能力,还学会了雕琢语言,这为他们的后续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进入情境,滋润美善心灵

童年精神认为艺术作品要发现、肯定、再造童真世界。童诗的特点就是通过意象创设独特的意境,让诵读者感受美,浸润心灵。

本文刊登于《幸福家庭》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