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不是教师独白的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与倾听的课堂。教师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建立共同的学习愿景,促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学习共同体有着开放的思维模式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师生通过分享、互动、协同、碰撞、创新,能够形成对语言知识的深度理解。
一、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情感联结
如果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联结,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就难以維系。教师要建立情感联结,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习共同体更有凝聚力。在学习共同体中,师生是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是情感联结的引路人,要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构建开放共融的关系,为学生构建对话、交流、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成为知识的主人。教师还要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让课堂互动更加高效。
在学习共同体中,课堂学习目标不应局限于教师课前的完美预设。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控整体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话表现,与学生协商,控制课堂进度,使课堂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小学生活泼好动、思想自由、想象力丰富,教师要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发掘他们的真实需求,与他们达成目标共识,从而在目标的引导下实现共同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强,同时他们的思想与行动需要用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因此,教师要发挥育人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要借助真实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形成趋同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Keep our city clean”的“Story time”板块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What can we do to keep our city clean?”这一问题,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小事谈起,比如put rubbishes in the bin、walk to school、plant more trees等,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创设开放的学习共同体环境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按学生的身高编排座位,学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同桌与前后座,这样的座位编排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发挥多种座位编排的优势,满足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构建小学英语学习共同体时,教师要营造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根据学习任务、学习主体的不同,灵活变换座位的编排方式。比如,U型座位排列法不同于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教师处于U型的缺口处,既可以观察学生,倾听学生的表达,掌控课堂的进度,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再如,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的座位编排方式,每个模块呈椭圆形、圆形,学生有独立的活动空间,更便于与同学进行交流。另外,模块之间也有教师走动的空间,更便于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
不同的座位编排模式对教学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灵活选择不同的模式,并在互动过程中灵活把控课堂,以发挥学习共同体的效用。教师还要采用丰富的互动形式,比如单词接龙、游戏比拼、开火车式问答等,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
例如,在学习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In the library”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话交流,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