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和“育人”构成了教师工作的重心。从长远来看,“教书”和“育人”是并重的,都是教师应担负的责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育人”方法。学生具有差异性,他们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因此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层出不穷。一般而言,教师会与学生面对面地沟通,但是学生年龄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导致“行为问题”反复,沟通效果甚微。而综合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收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塑造良好的性格、品德等。
胶囊是药的一种包装形式,旨在解决病症。在本文中,胶囊项目聚焦于综合实践活动,每个活动项目就像一颗营养胶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支持下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就如同服用胶囊,通过亲身体验总结经验和教训,慢慢改正身上的“行为问题”,重塑阳光、自信的学生形象。
一、教师是胶囊项目实施的指导员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种。胶囊项目就像是蓄势待发的星星之火,充满了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行为问题”,教师需要做点燃火种的人。
(一)指导学生制定解决“行为问题”的目标
每学期,教师都会和学生一起制定目标。对于班主任而言,他们会着重关注学生的不良行为。比如,在晨会课上,笔者会引导学生一起捕捉“行为问题”,如上学迟到、作业拖拉、午餐浪费、值日马虎、追跑打闹、乱扔垃圾等,并引导学生探讨解决“行为问题”的方法,如“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课题归类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用删除重复、整合相似的方法归整‘行为问题’吧”。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中一位学生说:“上学迟到和午餐浪费可以归为生活习惯;追跑打闹和乱扔垃圾可以归为行为习惯;作业拖拉和马虎可以归为学习习惯。”笔者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观点,并根据解决这些“行为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同学们,我们把这些问题排排队,容易解决的问题放在前面,制定一天、一周、一月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开展一个个活动,即胶囊项目”。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从学科学习、校园生活等方面出发,明确解决“行为问题”的阶段目标,为胶囊项目的活动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指导学生开展解决“行为问题”的活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胶囊项目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行为问题”,且胶囊项目在选题、策划、准备、实施、调整、总结等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比如,在放学路上,笔者经常看到学生的爷爷奶奶吃力地背着书包,而学生轻松地挽着同伴、吃着零食。基于这个情形,笔者创设了胶囊项目“今天,你背书包了吗?”。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开展了“书包谁背大调查”“书包多重我了解”“整理书包我行动”“改良书包我能行”四个活动,他们根据兴趣爱好组成小组,并运用采访、实地观察、撰写心得体会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活动过程中,笔者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调整活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