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指引方向和保持动力。德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教育具有特殊性,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思考研究能力等,它以活动为载体,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能够为德育的实施提供载体。如何种下德育这颗种子,使其开出德育之花,让德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现“软着陆”,是当下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以苏州横塘地区为例,探讨如何让德育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软着陆”,以供参考。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渗透重视性不够
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部分教师更加重视智育,对德育不够重视,甚至会压缩德育与体育的教学时间来进行学科教学。这暴露出了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一些教师更加注重如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而没有分析问题的本质,缺乏全员德育、全学科德育的意识。
(二)德育渗透持久性不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而學生的行为往往具有反复性。与智育相比,德育的教学效果具有延时性,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这会让部分教育者失去耐心。随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的出台,大部分教师树立了全民育人意识,但也有少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
(三)德育渗透本土化不够
德育需要教师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比如,榜样模范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较为短暂,因为这些故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参与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部分教师没有挖掘学生身边的德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本土化,从而难以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影响。
二、如何开发有区域特色的小学综合实践德育课程
(一)走访古迹,忆苦思甜爱生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