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春天,笔者所在幼儿园成为苏州市姑苏区第二批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从此踏上了实践融合教育之路。在融合教育践行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在融合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渐渐梳理出了正确的融合教育观。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探索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径,我园不仅在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下将特需儿童的融合教育有效整合,还在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指导下,通过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引导更多的儿童进行适宜的学习发展。
一、明晰全纳性融合教育理念
(一)专家进驻,初识融合教育
我园自启动融合教育项目以来,依托特教专家的指导,逐步深入开展融合教育工作。我园聘请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骥德心理研究中心的马艳英教授作为顾问,对我园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和使用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指导与帮助,全方位地为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培训。在马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我园教师理解了全纳性融合教育实施的意义所在:融合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儿童都有均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引导下,教师更应关注儿童的主体地位,以树立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教育的前提。在这样的理念互通下,融合教育在我园教师的心里不再是额外的教育负担,而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关注过程。
(二)跟岗培训,走进融合教育
此前,苏州市特教指导中心巡回教师李老师到我园进行现场教学,作为我园融合教育资源教师培养对象的沈老师在旁跟岗学习。在一周一次的巡回指导工作中,沈老师逐步了解了融合教育常规工作的流程和我园特需儿童的学习需要,并尝试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同时,沈老师还指导班级教师对特需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日常训练与观察,从而加快了融合教育工作进程。沈老师顺利通过了江苏省融合资源教师培训的理论考试,参加姑苏区融合教育资源教师高级研修班的课程学习,并顺利结业。资源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为特需儿童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营造全方位融合教育氛围
(一)整合游戏场室,打造“馨悦”的融合空间
我园在建设融合教育中心时,将一楼原有的棋室改造成了专业的融合教育教室。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它两边是创意美工室和图书阅览室,周围有大片的涂鸦墙以及户外感统训练区、科探与光影互动设备。另外,我园将二楼的区域优化调整,打造成科探认知空间,包括光影小屋、科技长廊、科学探索屋、乐高智能室和宝贝工坊。除此之外,我园还不断完善幼儿户外游戏环境,打造了新浪沙水园、新绿艺术廊、新秀嬉戏谷、新绿大本营等户外游戏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