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探寻更优的教育模式成为当前各大高校的第一要务。笔者调查发现,在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生汲取能量的主渠道,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为基础、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如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赋能,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亟待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深入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探讨有效、多样的教育实施路径,以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更为从容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项挑战。
一、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形势下,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2018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大高校提出了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的指导思想。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2021年11月召开的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提出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源头治理,强化过程管理,完善综合保障的教育要求。上述文件精神均体现了在“大思政”“大健康”背景下,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然。
(二)助力高校教育体系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高校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对于强化高校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第一,提高教育站位能够助力高校教育体系建设。在大力倡导学生全面化、素质化、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新时期,高校教育不再拘泥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营造和谐、稳定、健康的校园氛围,为高校实施人才建设赋能。第二,优化管理模式能够助力高校教育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追求标新立异,是时代的弄潮儿,但是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出现理想信念缺失、责任感薄弱等认知和行为矛盾的情况,这无疑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这有助于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能够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开展,达到教育提质增效的目的。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学生迅速成长、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根据学生需求优化、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