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有一段剧情:“莫斯将启动火种计划,领航员空间站冷藏了三十万人类的受精卵,和一亿颗基础农作物的种子……以确保在新的移民星球重建完整的人类文明。”
电影中,人工智能莫斯的“火种计划”是应对“流浪地球”计划失败的备用计划,也是地球毁灭时人类文明延续的终极选择。你以为这很科幻?其实,电影里的种子库,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
人为的“优胜劣汰”作物多样性持续下降
考古学家曾在伊拉克耶莫遗址中发现了大约公元前6750年的种子遗存,可以推测,人类也许很早就有了保存种子的意识。科幻电影《瓦力》里也有经典一幕:地球上最后一株植物的死亡象征着生态系统被摧毁,而后人类在荒芜的星球上发现了一株嫩芽,预示着文明的新生。
种子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现实有些残酷,种子世界里也存在着“优胜劣汰”。在长达万年的人工选育历程里,人们总是追逐更高产的“良种”,而抛弃其他种质。粗略统计,至少75%的人工选育作物品种,因性状暂时不占优势而被淘汰消亡。
地球上,大约有1万~8万种可食用植物,人类在各个时期仅利用了约3000种,其中仅有约150种被大面积种植。随着不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工业化和日益加剧的城市化,全球作物多样性早已持续下降。相关专家估算,上世纪人类大约失去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可食用植物品种。在美国,1804年至1905年间,曾经存在过7098种苹果,但现在只剩下不到百余种;19世纪70年代,法国曾拥有多达2000个品种的苹果,100年后仅保留了12种,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种质资源的减少破坏了种质完备的系统,也直接导致粮食危机与人类灾难。17世纪初,南美舶来的马铃薯逐渐成为爱尔兰和苏格兰高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但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卵菌导致的“马铃薯晚疫病”在西欧蔓延,爱尔兰和苏格兰高地马铃薯单一品种剧烈减产,由此造成了地区持续近十年的惨烈饥荒。现代农业技术发达的20世纪,历史竟还在重新上演。1970年,美国南部种植的玉米有一半以上被玉米大斑病摧毁,农民损失高达10亿美元;1972年,苏联持续多年的暖冬气候,使冬小麦的一个品种大量超出其适宜生长区,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冬天,突如其来的严寒最终造成了上千万吨冬小麦的损失。
很难想象,未来随着地球人口不断增加、战争威胁,以及全球极端气候灾难频发,那些存于世的单一种质被摧坏时,粮食危机引发的“末日灾难”或许会席卷而来,如猛虎般吞噬文明。这时候的人类或许会悔不当初,曾经那些产量暂时不占优势的农作物品种,很可能就拥有对某些特定疾病的耐受力,因此更能适应极端环境条件而挽救人类。
各国建立种子库仍无法抵御重重危机
正因为认识到了种质多样性的重要性,上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野生植物种子的保护和研究。保护种子,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根脉。种子包含能够决定植物性状的基因蓝图,而对农作物基因多样性进行保存,能使人们找到适宜生长在不同气候、抗击不同病虫害的植物种子,从而找到应对气候转变、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的方法。
为种子建设储存库已然成了全球各国的共识。
上世纪20年代,世界第一家“种子银行”建立,建造者为苏联植物学家尼可莱·瓦维洛夫(Nikolay Vavilov)。自幼生活在粮食短缺环境的他,长大后踏遍全球五大洲的土地,搜集了许多农作物的野生近缘品种,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可食用植物的种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