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甲

对于当代人而言,穿贴身短袖是炎炎夏日里的常见装扮。但在古时,短衣短袖却是一种可用于保暖的“流行”单品,穿着时并非贴身,而是套在另一件衣服的外面,搭配下裳。这种服饰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在人们生活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干寶《晋纪》记载:“秦始初,衣服上俭下丰。”魏晋以来,妇女的常服上衣日渐短小,衣袖变窄,形如便于脱卸的上襦,下面搭配长裙。之后,上襦演变成了一种“半臂”,袖子更短至肘部,其上无领,再往下两襟相对,长至腰部。历史上,这种上短下宽的服饰特色跨越许多朝代,也衍生出不同的类型,比甲便是其中一种。
宏观地审视比甲,它形似现在无袖无领的背心,而从细节处探讨,从元到明、清,每个朝代的比甲又各有特色。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