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嗒嗒嗒……”“嘟嘟……”
清晨,各色船只穿梭于运河之上,马达声与汽笛声唤起两岸生气勃勃的一天。杭州拱宸桥畔咖啡厅外的廊棚下,坐满了“飞象走马”的老棋友;三孔驼峰式的石拱桥上,老街坊微笑着互道早安;一长串满载着煤、沙的货船,沿着蜿蜒的河道驶向远方……
这就是历史悠久又始终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大运河。
有人说:“长城是一撇,运河是一捺。”它们在中华大地上组成一个巨大的“人”字,并称为古代中国两大工程奇迹。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其中的“邗沟”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到隋代全线贯通,经唐宋的发展,最终在元代截弯取直后形成今天的规模,后又经明清两代的整修和改造,整个演进时间历程之长,世所罕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纵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是“大运河”的核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四省,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千米,是世界上建造里程最长、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从古代的“南粮北运”和商贸通道,到今天的“北煤南运”和“南水北调”,樯橹相连的大运河始终造福着沿岸的万千百姓,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除了交通运输,大运河还是一条涉及水文水利、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交通要道。它的南北上下,随处可见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和码头等水利工程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和钞关等配套设施,也催生了沿线无数的城镇、民居、湿地、园林等遗存,“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因其在时空跨度、文化价值和科技蕴含等方面的无与伦比,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誉了这条古老的人工水道,认为它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体现了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陆运贵,海运险,终归于河运
中国历代王朝开凿、疏浚大运河,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完成“南粮北调”的任务。
北宋时期,每年通过运河运往都城汴梁的漕粮多达500万石,宋仁宗时期更是高达800万石。为此,北宋政府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治黄治淮,疏浚汴河,以确保大运河的畅通。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政治中心进一步北移,京城人口众多,所需粮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产丰饶的江南供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