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一些植物的花、叶、根茎或者种子会散发出某种独特的香味。他们把这些植物采集回来做成香料,用于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比如,我们今天常用的调味品——花椒,古人就非常喜欢它散发出来的那种浓烈香气,因而用它来祭祀、熏香、清洁,甚至还在《诗经》中留下了“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这样的诗句,把花椒作为信物,以送一束花椒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西汉皇后所居住的“椒房殿”,内室的墙壁就是用花椒粉和泥涂抹,散发着宜人的芳香。
在中国古代,与香料直接相关的一种重要物品就是“香囊”。不过古人所用的“香囊”,不仅仅是指我们今天在端午节见到的织绣而成的盛放香料的香包,还包括由金属制成的用来焚烧香料的球状香囊。
“七彩丝线缠香囊,祝福裹满暖心房”
我们先从古人最常用的香包形香囊说起。这种香囊,和今天我们常见的香囊类似,外形像一个小袋子,大多由丝绸等织物缝制而成。古人会根据其具体的用途,在里面放置不同的动植物、矿物香料,然后扎口或缝合后使用。其中,小尺寸的香囊主要用于随身佩戴。在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无论男女都非常喜欢佩戴香囊,不仅可以随时拿起香囊闻香醒脑,还能在所到之处留下沁人的芳香。在厅堂、卧室和床榻的帷帐上,也经常悬挂着各式香囊,散发出的幽香既能祛除房间里的异味,还能驱虫辟疫。
此外,古人还会仿照日常生活习惯,将盛有香料的香囊放置在墓中,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就出土了四件丝织香囊。这些香囊尺寸都比较大,长度为30~50厘米,表面绣有非常精美的云纹、鸟纹图案,每件香囊中都盛放着不同种类的植物香料,其中一件装的是花椒,另外三件装的是茅香、辛夷等。
古人之所以如此喜爱香囊,不仅仅是因为里面盛放的香料散发出的芬芳,更重要的是,这些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香料,有一些也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