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要说的是一幅6米多的长卷,名曰“《诗史阁图》第三卷”(图1)。全卷设色纸本,尺寸为引首34厘米×98厘米、画心34厘米×133.5厘米、尾跋40厘米×420厘米。此卷系一件从海外回流的清末民初的重要文物。
自诩民国诗坛第一人
此作作者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诗人、美术教育家贺良朴(1861年至1937年),字履之,号篑庐,别号南荃居士。其画风恪守中国传统绘画法规,工山水、人物花鸟。
贺良朴是湖北赤壁人,前清拔贡,后任上海广方言馆监督,曾参加同盟会,会见孙中山。民国时其任北平美专教授,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他与画坛名宿齐白石、徐悲鸿、陈半丁、林琴南等均有往来,其弟子包括李苦禅、王雪涛、胡佩衡等。
此作是一幅生动的山水人物画,绘有山水楼阁、树蕉庭落、人居读书、闲情会客诸景,用笔洗练疏散,墨色淡雅,展现了史诗阁主人书斋的全貌。画上有画家自题:“辛苦丛残一阁幽,空山歌啸自神游。四朝诗付史家笔,千古名斋文选楼。人物几经评月旦,宗风依旧擅阳秋。穷年兀兀存骚雅,怀往伤今渐白头。戊午(1918年)秋九月,师郑道长兄属绘四朝诗史阁图并题一首,即乞吟政。履之贺良朴。”并钤有白文印“良朴”、朱文印“履之”。在画作引首,另题有“诗史阁第三图,郑斋先生属题,江都王存”,钤有一方朱文印“义门”。
这幅画作和引首的上款人师郑(1866年至1935年),原名孙本康,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名孙雄,字师郑,号郑斋,室名有师正堂、眉韵楼等,晚号铸翁、诗史阁主人。其为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年间名诗人孙原湘裔孙。其人工诗擅骈文,能考据,嗜书成癖,精鉴藏,著述甚丰。光绪十九年(1893年)其中顺天乡试第二名;光绪二十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其侧妻张元默,字蕙芳,晚清女诗人,所作古体诗有沉雄之气,著有《双修阁诗存》。

师郑早年从黄元同习文史,后受业于翁同龢。1910年,京师大学堂试办分科大学,师郑出任文科大学监督。也就是说,今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首任系主任正是孙师郑。
“辛亥革命”后,孙师郑以遗老自居,一度出任清史馆协修和北大史学讲师。其著作中最著名者为《四朝诗史》,是以其自榜书斋曰“诗史阁”,“固以民国以来诗史第一人自诩者也”。
15次题跋引经据典
从众题诗文中可知,《诗史阁图》第三卷之前,尚有第一图卷和第二图卷。与前两卷一样,第三图卷做成后,孙师郑依旧邀请当时的诗画鉴藏名家为画卷题跋。本卷前后计有13人共15次题跋。
王存(清)
原名景沂,字义门,一字存子,江都人,光绪乙丑举人,官内阁中书,改广东知县。王存正是画卷引首的题者,除引首外,在卷后还有两处题跋:
师郑吏部诗史阁图
竹垞阮亭标一宗,自许正变归牢笼。君今继起掌甄录,叔季已异歌元丰。声与政通古有训,不废谣谚徴瞽矇。钜海荡荡万沤发,挂网几骇珊瑚红。儒生抱艺目不瞑,昭苏沉魄知无穷。百灵下上匿铅椠,谁怜埋首尘土中。血气尊亲暨声教,天复讵遗草木虫。辰韩日南徐福岛,同文应和调商宫。千年作者亦间出,坛坫屏斥宁谓公。因悟春秋别内外,素王犹不删秦风。况习音容互觇国,义取万物皆为铜。傥广前轨补未备,愿殿篇什综始终。义宁陈三立。
右散原先生诗一首,戊午(1918年)岁寄自白下,越明年(1919年)五月诗史阁主人函得同意乃属。王存补写入卷(朱文印“王存”)
这是王存征得孙师郑同意后,重新录写陈三立此前在林琴南绘《诗史阁图》上的题诗。陈三立为陈宝箴之子、陈寅恪之父,近代诗文名家。此诗纵论古今中外,气势磅礴,对《诗史阁图第三卷》的题跋有引领作用。随后不久,王存又进行了第二次题跋:
品诗岁月王官谷,投老谿山野史亭。穷具未应交割去,茗烟蕉雨闭松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