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际经济重构 中国经济 “访华潮” 外商投资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外企高管正掀起“访华潮”。据中新财经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两会后,来华的知名外企高管已有近百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近期披露了主要负责人会见外企高管的消息。其中,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3月23日至3月28日6天内,至少会见了12位著名跨国企业高管,包括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宝洁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慕仁,高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蒙等。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到博鳌亚洲论坛,再到“投资中国年”,纷至沓来的外企高管们紧锣密鼓地参会、考察、受访、谈合作、走市场,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认可与信心。
“访华潮”现象背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秩序正在发生演变。从二战到苏东剧变,东西方冷战的国际格局逐渐消亡,其后出现了“一超多强”局面下的经济全球化,这些都可以说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认为,控制了欧亚大陆的核心就控制了全世界。美国地缘政治学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则认为,控制商业航道是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关键。而耶鲁大学教授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则提出,最重要的不是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区,而是其边缘地带,即从大西洋经由地中海、绕过南亚,延伸至日本的海上边界地带。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正是基于欧亚边缘地带这一理论,其在欧亚大陆西部利用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空间,引起俄罗斯的反弹;同时,在欧亚大陆东岸构架“第一岛链”,意图挤压中国的发展空间。
当今时代,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一种全新的国际地缘政治秩序正在萌生。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欧洲经济进一步衰退;乌克兰危机带来的能源问题、食品问题以及难民问题等,更使欧洲面临一系列困境。欧洲已经逐渐认识到美国损害盟友以利己的本质,战略自主的意识不断加强。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引发的忧虑,以及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外交关系取得的重大突破,使得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出现了新走势。南美地区也希望同时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出现了中立和要求受到重视的诉求——国际地缘政治秩序的多极化现象愈加明显和突出。
国际经济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看,全球经济秩序正面临深度调整。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世界经济整体形成了三大经济圈和两大循环体系的格局。三大经济圈分别为北美经济圈、欧盟经济圈和东亚东南亚经济圈,两大循环体系则包括中美循环和俄欧循环。全球经济在开放和多边主义框架下推动着分工、专业化和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然而,乌克兰危机和美欧对俄制裁,以及美欧对华技术封锁和产业链重塑行为的升级,打破了这两大循环体系,导致的后果却出乎意料:俄罗斯的经济显现出极大韧性,其金融安全、财政安全和国际收支安全并未受到实质性危害;欧洲经济却深受影响,疲态尽显,制造业外迁严重;中国经济虽遭遇暂时困难,但韧性十足;美国经济却陷入高通胀而不得不持续加息的窘境。
另一个明显现象是全球去美元化。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美元霸权已经在全球横行了几十年。与地缘政治的情况类似,虽然国际上对美元霸权的诟病持续不断,但基于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系统)和美国的国际地位,“去美元化”并未有规模地操作起来。但目前,欧洲以法国、俄罗斯为代表,拉美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亚洲以东盟、印度为代表的国家,都已经先后实施了“去美元化”的行动。
世界地缘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重构的原因是,美国延续其之前一贯的对外政策和冷战思维,在欧洲支持北约东扩,在亚洲挑起边界争端,怂恿盟友一起与中国“脱钩断链”,甚至试图修改自己主导制定的国际规则,以维护自己的霸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美国的这些霸权行径,使得国际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秩序同时出现深度调整的要求。这一调整将反噬美国自身,危及其独霸世界的根基。国际环境的变化已经超出美国的掌控能力,呈现出更加复杂、加速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国际资本流动也需要做出调整,适应国际政治经济趋势的发展变化。
中国已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国际资本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大势。关于世界多极化,邓小平同志提出:“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中国无论从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还是从政治地位和市场规模的角度,都被公认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国际政治方面,中国一直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充当着世界政局的“稳定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