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超额储蓄” 居民消费 居民投资 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超额储蓄”现象
2023年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当然,住户存款增加并不稀奇,2021年也是如此。2022年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9.68万亿元,同比多增32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但是,与2021年相比,2022年住户存款增加的幅度较大,出现“超额储蓄”现象。按照常理,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之后,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回落或负增长才属正常。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與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显然,单纯分析居民收入增长因素并不能解释“超额储蓄”现象。
收入感受指数和消费、储蓄、投资意愿,或可帮助理解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部分原因。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了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并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该季收入感受指数为43.8%,比上季下降3.2个百分点。其中,10.8%的居民认为收入“增加”,比上季减少1.3个百分点,65.9%的居民认为收入“基本不变”,比上季减少3.8个百分点,23.3%的居民认为收入“减少”,比上季增加5.2个百分点。收入信心指数为44.4%,比上季下降2.1个百分点。关于消费、储蓄与投资意愿,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与上季基本持平;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据此,2022年第四季度收入感受总体下降。人的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收入感受有关,感受到的收入直接决定储蓄和投资意愿。但仅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仍不足以解释“超额储蓄”现象。
“超额储蓄”的成因
居民部门新增储蓄大规模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居民消费下降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导致“超额储蓄”的唯一成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长,显然不足以解释住户存款大幅度增加的原因。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93961亿元,比上年下降0.4%。当然,居民消费确实存在萎缩的现象,无法消费的资金就可能转化为储蓄,居民储蓄存款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购买住房支出是居民最大的一笔消费。快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吸纳了大量货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货币发行量多年持续增长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长期维持在低位。但是,2022年房地产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价持续上涨预期被打破,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从2021年9月开始环比下跌,2022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4.3%。202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显示,202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1%,其中第四季度比上年同期下降7.2%。与此相对应的是,居民购房意愿不够强,购房需求未能实现有效释放,相应的资金有相当部分就会转化为居民储蓄存款。
“房住不炒”政策是适应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之需而制定的,在“房住不炒”政策影响下,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被削弱,住房投资投机需求相应减少。2022年,针对一些地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烂尾楼”“断供”等问题,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实现“保交楼”的目标。实际上,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住房消费。通过房价的“财富效应”作用,居民消费信心也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居民的其他消费。2022年,受疫情影响,部分消费无法实现,跨境消费也不能充分实现。特别是接触性服务消费,如餐饮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更是受到较大影响。
预防性储蓄带来居民储蓄存款的相应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