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技术民族主义 美国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技术民族主义是起源于西方学术界的一个名词,被视为一种现代重商主义思想。发达国家的技术民族主义往往将技术创新与国家安全、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直接联系起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民族主义往往强调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与经济补贴,推动本国技术更快发展。总体来看,技术民族主义者普遍是从战略高度看待技术和制造业发展。纵观美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基本上经历了一个从赶超者到引领者甚至技术霸权者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国技术民族主义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美国技术民族主义的历史源流
“技术民族主义”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里奇(Robert Reich)提出的。1987年,里奇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技术民族主义的兴起》的文章。文章分析了1987年日本富士通公司试图收购硅谷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案例。仙童半导体公司能够在微小的硅片上制造高速集成电路,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五角大楼的官员担心,拟议中的交易可能会使得日本获得关键技术。而且,对日本半导体技术和产品的依赖,不仅会威胁到美国的防御能力,还会威胁到美国的产业发展和生活水平。里奇注意到美国政界由于这笔交易所产生的焦虑情绪:随着美国在先进技术方面越来越依赖他者,美国的全球经济领导地位将被削弱,国防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当时美国国会小组委员会、行业委员会和智库提出的一致建议是,要求联邦政府增加对研发的支出,确保美国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里奇的文章反映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与技术霸权时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强势崛起给美国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在美国战略界兴起的技术民族主义思潮。从美国的历史来看,技术民族主义并非为20世紀80年代所仅见,尤其是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逐渐成为美国科技发展的主要资助者。1957年,在前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社会所产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以及与苏联之间可能会出现的“导弹差距”焦虑,也让美国政府在科技研发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并不断加强政府在科技发展领域的主导作用。总体来看,美国技术民族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逐渐加强了对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的管理与支持。二战之前,美国的科学研究与发明工作主要是由垄断组织的实验室如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进行的。二战爆发后,美国政府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军事优势和战争结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政府对科研工作的干预大为加强。1941年,美国成立科学研究发展局,该机构成为二战期间美国科学研究的中枢机构,万尼瓦尔·布什(时任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指挥着全美科学家服务于美国的军事科技和军事医学,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44年,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要求布什思考在战争结束之后,科学和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美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问题。布什由此提出了影响战后美国科学研究体系建构的研究报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该报告认为:美国发展的物理空间边疆虽然消失了,但科学作为“没有终点的边疆”将持续存在,并成为未来美国经济繁荣、公民高质量生活和国家安全的基础。布什认为,科学已经被推到国家舞台的中心,这一趋势要求联邦政府承担起科技发展的主要责任。布什的报告引发了美国政界关于科技研发政策的大辩论,最终,布什关于联邦政府支持科学研究的思想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美国政府承担起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的主要资助者角色。
一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系统的科研管理体系。总统科技顾问、科技政策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是美国科技政策管理体系中的最重要机构。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支持基础科学和工程学的研究;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国家航空航天局、国立卫生研究院等20多个政府机构参与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中,其部门负责人在制定美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联邦政府成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最主要的资助者。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对研发的支持稳步上升,在顶峰时期约占美国年度GDP的2%,相当于现在每年约4000亿美元。联邦政府支持广泛的科学和工程研发,其目的包括解决特定问题,如国防、健康、安全、环境和能源等,并加强美国的全球经济竞争力。需要指出的是,联邦政府资助的大部分研发都是为了支持资助机构的独特使命。
第二,美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美国科技发展的法律和法规,逐渐形成了有利于美国科技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美国建立了包括《促进实用技艺进步法案》(1790年)、《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案》(1980年)、《拜耶一杜尔专利商标法案》(1980年)、《半导体芯片保护法》(1984年)、《联邦技术转移法案》(1986年)、《美国发明人保护法》(1999年)、《美国发明法案》(2011年)等完善的保护科技创新的法律体系。
第三,美国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举措,特别是吸引国际人才致力于美国的科技创新。二战后,美国的移民政策明显向技术移民倾斜。1952年的《美国移民和国籍法》重构了美国的移民政策体系,更加侧重美国急需的专业技术和才能突出的人才;1965年的《外国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为具有特殊职业技能的人才提供了优惠政策;《1990年移民法》更是向技术移民倾斜,划分了三类优先权的技术移民:第一类是包括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运动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杰出的教授及研究人员,多国企业中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第二类是具有高学历或特殊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申请人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有科学、艺术和商业方面的特殊才能;第三类是技术人员、专业人员以及其他劳工,并规定技术人员必须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专业人员必须具有学士学位,其他劳工不得超过1万人,并禁止从事季节性劳动。二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联邦政府推出的吸引国际人才的移民政策,将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吸引到美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中,成为战后美国科技霸权的基础之一。
第四,美国以“举国体制”致力于同对手的科技竞争。在美国科技发展历史中,美国政府经常会动员全社会力量致力于科技发展与突破。比如,“曼哈顿计划”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与,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阿波罗计划”历时约11年,总耗资高达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参与,总人数超过30万人。“阿波罗计划”带动了美国太空、发动机、半导体、通信和计算机等一系列技术的进步,创造了美国科技发展的“黄金十年”。
第五,美国通过贸易战的方式打击和限制竞争对手的科技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迅猛崛起,并以价格优势迅速占领了美国国内市场。美国计算机制造商从日本进口了大量的计算机芯片,尤其是容量较低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可擦除可编程存储器芯片。由此,美国政府声称日本半导体企业存在不公平的商业行为,在美国和其他外国市场“倾销”计算机芯片,还指责日本的贸易壁垒限制了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的市场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