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近代中国 粮食进口 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粮食进口历史悠久,北宋真宗时期曾经输入占城稻3万石,用作改良稻种。清初康乾之际,为满足东南沿海经济商品化、人口增多、军粮需求,清政府鼓励商人从东南亚输入米谷,高峰期年约三四十万石。鸦片战争后,据海关1867—1947年记载,中国进口粮食(仅指米谷、小麦、面粉)种类、数量、价值渐趋增加,20世纪30年代前期到达顶峰,全面抗战爆发后数量减少,1943—1945年进口断绝,1946—1947年急剧缩减,1948—1949年几乎再次完全断绝。近代中国粮食进口大致可以分为曲折发展(1867—1921年)、迅猛增加(1922—1937年)和逐渐减少(1938—1947年)三个时期。1867—1947年 的81年中,78年有粮食进口,其中大米、小麦、面粉分别进口约6.607亿、1.568亿、1.391亿担,三项合计共约9.0266亿担。81年中只有1917、1919、1920三年粮食贸易出超,分别约出超26万担、750万担和1190万担,其余78年分别共约入超6.02亿担、1.104亿担、1.127亿担,三项合计共约入超8.2517亿担。①
纵观近代中国粮食进口历史,品种由单一的米谷增加到小麦、面粉和少量杂粮,进口数量在波动中不断上升,销售范围由沿海向内地逐渐扩散。近代中国粮食进口原因复杂,影响广泛,对于当今中国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粮食产量不足是近代中国粮食进口的一个关键因素
1920年代之后,粮食大规模进口,“粮食问题”随之出现。关于中国粮产,“不足论”占据主导地位,一般认为正是由于产量不足,才导致大量进口。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中国米麦自给计划》说“今日之米麦问题有三”,第一即是“生产不能自给”②。但是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粮食可以自足,例如蒋学楷估计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供求约盈余2.5亿余担。
据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研究所1933年调查,全国平均借粮农户48%;据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卜凯1929—1933年对中国19省148县151个地区调查,农户平均粮食购买率达35%;据中央农业实验研究所1935年调查,中国乡村人口主食结构中杂粮占51.6%。凡此,均说明中国粮食市场属于“卖炭翁型”消费,市场上的商品粮并非绝大多数农户的余粮。总之,老百姓尤其是农民一年糠菜半年粮、干少稀多、农闲一天两顿稀饭等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粮食没有真正满足国人消费需求。
近代中国粮食没有自给,并不表明中国农业养不活国人,粮食产量不足是国内外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历届政府都没有从战略层面重视粮食生产安全。中国有重農的传统,所谓“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等,都说明历朝历代对粮食问题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统治者明晓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但是采取的实际行动却乏善可陈。晚清戊戌变法方有设立农工商总局、农会之议,但戊戌政变后全部落空。清末新政时期农工商部为制定和颁布《农会简明章程》奏折说“农会之设,实为整理农业之枢纽”,但是鲜有实际举措。一直到清廷覆亡,中央都没有专门的管理农业机构。民国北京政府虽然在中央设立农商部,地方设立劝业道和农事试验场,然而于粮食生产几无建树。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下设中央农业实验所,行政院下设农村复兴委员会,国民政府直属的建设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分别设立振兴农村设计委员会与农业处,可谓政出多门,仍旧缺乏专门和统一的粮食生产与管理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