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际传播效能 系统化构建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党中央如此重视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当前国际传播的效果、目标,更要注重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综合实力。
构建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表达效能
中国在国际传播新秩序中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需要运用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站在国家发展安全的高度建构国际传播战略体系,对国际传播理念进行反复推演,明确目标和宗旨,理清方法和策略,做好国际传播效能规划。
从传播战略目标来说,“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五个着力”彼此关联,互为支撑,合力建设才能实现整体效力,是我们追求国际传播战略体系优化升级的战略目标。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国精神、中华文化、中国担当,注重把握好“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的基调,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出能够彰显中国立场和中国价值的“中国方案”,是这“五个着力”要达成的正面效应。
从传播战略重点来说,把制定实施国际传播战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来谋划,突出国家战略传播的议题设置,整体推进国际传播力量布局与资源的调整。着力点应放到加强相互之间系统集成、协作高效上来,聚合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及团体、各类媒体的国际传播优势,构建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方式差异化的面向不同目标对象的国际传播力量格局。国际传播资源投放不仅面向中央媒体,还需注重地方媒体的资源配置,从而加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融合,增强总体传播效能。
以立为本,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所谓“以立为本”,就是建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中国人民伟大斗争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遵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再到2023年3月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提出诸多带有鲜明中国标识的“中国方案”,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世界话语体系的重塑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世界认可与赞誉;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全球共识,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着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这些蕴含着中国智慧的创新理论在国际传播实践中进一步融合与升华,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以破促融,解构西方话语体系并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进行再定义。所谓“以破促融”,就是自觉摒弃当前国际传播话语框架的西方中心主义与霸权主义的叙事逻辑,破除部分西方媒体抹黑中国、妖魔化中国的各种错误言论,惟妙惟肖运用中国话语增强叙事表达的说服力,做到融通中外、创新发展。把我们想要表达的与海外受众想要了解的两者充分结合,注重“人·事·情”的融合,以情直抵人心,以理心悦诚服,在国际社会上及时发声,避免处于失声、失语状态。当下,我们要用“彰显中国特色、展示中国风格、体现中国气派”的中国叙事体系,增强国际传播表达效能,将中国国家形象改“他塑”为“自塑”、改变西方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刻板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