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

万物复苏,欣欣向荣。
在一派热火朝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里,让我们走进生产车间、港口码头、专业市场、科研院所,在一个个充满力量的故事中,感受中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在进出口流、智造流、创新流、消费流等的滚滚向前中,体会“信心流”的强劲脉动。
“回归”的外商
微卷黑发、小麦色皮肤,一大早,浓眉大眼的印度商人拉贾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忙碌开了,他一边拿起货架上的商品观察比较,一边快速用手机记录下相关信息。
“3年没回来了,太想念这里了。”拉贾喜笑颜开。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有“世界超市”的美誉,营业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的市场里,集聚了7.5万家商户和210万种小商品,日客流量达20万人次,高峰时常驻外商达1.5万人。
之前受疫情影响,昔日熙熙攘攘的市场冷清了不少,尤其是外商,来华不便,只能通过屏幕和电话与商户交流,给生意带来不小的影响。
这名做了20多年中印贸易的客商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第一时间预订了来华机票。
玩具、文具、仿真花、行李箱……拉贾的采购清单很长、门类也多。也正是因此,他愈发觉得离不开义乌这个超级大市场。
“拉贾们”的回归让小商品城的商户们更有信心。晶荣玩具老板陆庆荣说:“客商、订单一波接一波,刚开年接到的订单就已经排到了五六月份,预计今年销售额比前两年要增长30%。”
跨越4万公里的商业考察
从美国到法国、荷兰、挪威,再到柬埔寨,去年11月以来,陈晓军带着公司团队马不停蹄连轴转,来回行程近4万公里。
陈晓军创建的力高控股集团,年产3000万只箱包,但受疫情影响,箱包行业受冲击较为严重,对于力高来说也是如此。怎么破局?走出去!
“顾客将饮料杯退还,就能换到1欧元。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