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不信街道,街道不懂群众,怎么破?
13年前,孙金娣刚刚调任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就在她到任的第二天,街道200多名群众因为小区车库纠纷聚集在栖霞区政府大门口。
群众来自香樟园小区,就在仙林街道办事处对面。虽说只有一路之隔,群众却从未找街道反映过问题。
“群众不相信街道,街道不了解群众。”提起这件事,孙金娣依然记忆深刻。
那时候,农牧场改制、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商品房开发、物业管理失序……要破解这一系列难题,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但不解决这些难题,又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一个有着28万人口的街道该怎么治理?
难题
孙金娣看起来瘦弱,心里却有着一股劲。她知道有的群众在反映诉求时信不过街道,便下定决心要把信任找回来。
仙林街道地处南京市东部郊区,与主城相距较远,相对独立。随着2002年南京大学城开工建设,这片曾经荒僻的农牧场、远郊区快速发展成为中心城区的组团,面积达到一般老城街道的十几倍。
“压缩饼干”式的快速城镇化积累了不少问题,黑车、群体上访……是那些年里留在人们记忆中最突出的印象。
面对越来越大的摊子,仙林街道显得有心无力。发展快、问题多、矛盾复杂、人手不够,刚上任的孙金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街道上承政府治理,下连居民自治,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如何让街道更好地发挥作用?
打铁必须自身硬。想干事就要有一支过硬的队伍,拉出来一个党支部就要像一座堡垒,站出来一名党员就要成为一面旗帜!
打破困局需要找准切入点,仙林街道从建立网格、划清责任田寻求破题。街道29个科室相应整合成10个“功能型”服务办公室,与社区党组织责任共担、难题共解。
破局
万事开头难。随着工作量增加,一些干部意见不小。但运转起来之后,事情反而越办越少,效率越来越高。
仙林街道将工作重心沉到一线,从班子成员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