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性腐败自古有之,是一种官场顽疾。一些官员游走于灰色地带,利用制度漏洞或执法松懈牟取私利,被发现时则用“一时疏忽”“下不为例”等加以开脱。但腐败就是腐败,无论手段多么隐蔽,所造成的危害是一样的,不容姑息。
利用身份隐性腐败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宦官张让是汉灵帝时期的“十常侍”之一,就连他的家奴都炙手可热。
《后汉书·张让传》记载,张让府中有一个管事家奴,成为一些人巴结的对象。官员孟佗“资产饶赡”,主动攀附这个家奴,“倾谒馈问,无所遗爱”。时间长了家奴也有些不好意思,主动问孟佗有没有什么事要办。孟佗只提了一个很小的请求:“希望能得到您的一拜。”这还不简单?家奴答应下来。
平时求见张让的宾客很多,门口经常停着无数辆马车,孟佗也去“排队”。这时家奴出来“率诸仓头迎拜于路”,孟佗在众人惊羡的目光中进入张府。如此一来,孟佗声名大振,众人“皆争以珍玩赂之”。孟佗从中拿出一部分贿赂张让,谋得了一个凉州刺史的官位。
唐代宰相元载深得皇上器重。有一个父辈亲戚从宣州来京城,希望元载安排一个官职,元载“度其人不足任事”,但又考虑到是长辈,不能让他白来一趟,于是写了一封“推荐信”。这个长辈“行至幽州,私发书视之,书无一言,惟署名而已”,不禁大怒。但事已如此,他只好硬着头皮拿着这封除了元载签名外别无一字的信“试谒院僚”。判官听说有元载的亲笔信,大惊,“立白节度使”。节度使不敢怠慢,“遣大校以箱受书,馆之上舍,留宴数日,辞去,赠绢千匹”。
北宋御史赵清献未及第时曾在乡中大户陈某处做家庭教师,陈某待他很好。后来,赵清献一举及第,走上了仕途。一次,陈某的儿子因人命案入狱,性命难保。有人出主意:“尔家昔作馆赵秀才,今显宦于朝,可以为援。”陈某来到京城,见到赵清献。赵清献问完情况,让陈某暂在书院住下。一住十多天,陈某去催,赵清献“唯唯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