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作者 乐仁智
发表于 2023年5月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依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11岁的王阳明随爷爷赴京,行舟途经江苏镇江金山,即席赋诗。这首以山喻拳、以动衬静之诗,意境宏远,语惊诸客。

长大后的王阳明就像“这只拳”,打破了明朝中期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心学的骇浪惊涛;更像他的号“阳明”,给华夏带来光明。

王阳明出身浙江余姚书香世家,自小以读书成圣贤为第一等事,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大志已定,便寻光明之道。

12岁时,王阳明随父寓京师就塾师。在京城期间,他与传统儒学弟子一样“泛滥于词章”,又“搜取诸经子史读之,多至夜分”。而后,他逐渐意识到“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认为词章之学不能解决安身立命的精神生命问题。

18岁时,王阳明笃信朱子(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为了实践,他在京城以父亲官署中的竹子为对象,格竹推究事物原理,苦思达七日七夜,以至于大病一场。

27岁时,王阳明再读朱子之书,结果仍感到朱子之心与理终判为二,外物之理如何能促使自我达到圣人之境,他不得其解,遂再一次引发大病。两场大病后,王阳明对朱子之法产生了怀疑。

30岁时,王阳明移居杭州西湖养病,遍历西湖的南屏、虎跑諸寺,但他发觉道、佛二教遁世修炼不可以治国平天下,而且在启发人们觉悟方面,也不及孔孟儒家之道高明和切合实际,经过长期苦思冥想后,遂与佛道二教决裂。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