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级别虚拟人,能不能替代主播?
作者 shoot
发表于 2023年5月

头部大厂卷向同质化

晚上10点至早晨6点是直播行业公认的闲置时段,这个时候打开抖音、淘宝等直播平台,仍可以看到有“主播”妆容精致,十分有耐心地在直播间推销着各类美食、酒旅团购,不过大多都是在进行单纯的讲解,涉及的品类也不多,除了本地生活团购就是百货和快消品。而创造出这些“日不落”直播间的主播们,有几个是真人?

“高效不知疲倦”的数字虚拟人一直被期待成为未来最强“打工人”,这也是互联网大厂们热衷于“造人”的原始动力。而虚拟人的诞生速度在资本和技术的裹挟下的确越来越快。

近日,腾讯云发布了智能小样本数智人生产平台,在官方介绍中,这一平台只需三分钟的视频素材就可以完成建模并生成高清人像,24小时内就能制作出与真人近似的所谓“数智人”。最重要的是,腾讯云个人版“造人”成本已经从百万级别降到了数千元,需要高精定制的企业版也降至万元左右,大幅降低了虚拟人的使用门槛。

不过,腾讯云还不是这个领域最激进的玩家。2021年开始,国内外虚拟人就乘着元宇宙的东风扎堆出生:游戏厂商EpicGames在2021年3月推出虚拟人创作平台,号称可以在几分钟内创建接近真人的虚拟人(Metahuman);华为云2021年9月推出首个虚拟人员工“云笙”,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和手语翻译;阿里则在2022年1月推出虚拟人东东,进入直播间宣传冬奥会;前身为微软人工智能团队的小冰更是早已在商业化上“先行一步”,推出众多细分行业虚拟人,如红杉中国虚拟分析师“Hóng”、虚拟歌手“洛天依”、万科集团数字员工“崔筱盼”、虚拟主播“小堂妹”等。

这一阶段,虚拟人大多有着“神态僵硬、对话交互性弱、视频效果的粗糙感显而易见”的缺陷,其“个性”更多是由人为赋予,而非AI创造,宣传意义大于实践。直到AI技术跃进到能大规模产出商用水平的产品。

去年12月末至今,文本、图像等领域的大模型应用快速落地,使得AIGC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虚拟人也开始加速在各行各业推进,头部大厂的竞争也在“卷”向同质化。

本文刊登于《电脑报》2023年1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