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代史上倡导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他出身科举,是清末名翰林,于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厚的根底。二十世纪初开始,又先后到德、法等国留学考察,对西方的哲学、美学、教育、文明史等进行了广泛的涉猎和探究。蔡元培逝世后,有人称他是“学贯中西”、将中西文化融于一身的大师,推崇备至。
蔡元培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进步,一定要吸收融合外来的文化,取人之長,补己之短,并努力发展本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造就大批人才,以之为基础。他举例说,希腊民族吸收埃及、腓尼基的文明,并加以消化,才有希腊的文明;日耳曼等民族吸收希腊、罗马及阿拉伯的文明而加以消化,才有今日欧洲诸国的文明。中国只有努力向西方学习,才能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蔡元培一生为介绍西方进步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改革封建旧教育、旧思想,培养人才,促进我国教育、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但是蔡元培不赞成“全盘西化”的观点。他在提倡向西方学习以改造落后的旧中国时,并不盲目崇拜西方,并不认为西方的一切都好而可以全盘接受,而是具有一定的批判眼光。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他认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学习别人的东西,是为了摒弃和改造自身不好的一面,保存弘扬好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否定自己。如果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就失去了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根基,更谈不上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他说:“我们既然认旧的亦是文明,要在他里面寻出与现代科学精神不相冲突的,非不可能。”“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贡献于世界者,必具有两条件:第一,以固有之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为滋养料。”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学术和人类文明做出过有益的贡献;中华民族有自己赖以长期存在的传统美德,是别的民族所不及的。蔡元培在法国学习,倡导留法勤工俭学时,为华工编写《德育讲义》三十篇,要求华工克服由于祖国科学落后所产生的缺点,同时又诱导他们注意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固有的传统美德,即是明显的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