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0月,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开始展开以“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为名目的民意调查。翌月,胡适在《努力周报》发表《谁是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表明“我们的意见”。《密勒氏评论报》的民意调查结果公布后,胡适名列“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之中,居第十二位。那么,胡适的文章与《密勒氏评论报》的民意调查有无关联或有何关联呢?
1922年10月7日,《密勒氏评论报》正式启动“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民意调查。公告称:“论中国政事经济者每谓中国乏强有力之领袖人物,盖国中出类拔萃之人才,昔已凋谢。而自共和创始以来,各方之领袖人物尚未产生也。夫中国今日岂乏此项人才乎?为解决此问题起见,阅者之意,以中国何人具有此项资格,可选出十二人,将其姓名填入左方之空白选举票中。”
同时,《密勒氏评论报》明确了“选举”的办法、规则、时间之类,主要有:被选举人须系“名望素著堪为一业中之代表者……例如政军商银行各界以及其他专门事业之人物”;无论中外人士皆可投票,唯选举人须在选票中注明自己系外国人、中国人或中国学生,投票人之姓名无庸署于选票中,但可附一署名信函说明选举某人之理由,主持人将严守秘密,不公开署名信札;选票将在每一期密勒氏报刊出,已投票之读者,可将以后登出的空白选票“传与亲友,务使此项选举益加普及”;选票可用英文或汉文填写,径寄报馆,选举结果将逐期揭晓,回收选票的截止日期为1923年1月1日,最终结果定于同年1月6日在报上公布。
1923年1月6日,《密勒氏评论报》公布最终结果,排名前十二的有:1.孙中山一千三百一十五票;2.冯玉祥一千二百一十七票;3.顾维钧一千二百一十一票;4.王宠惠一千一百一十七票;5.吴佩孚九百九十五票;6.蔡元培九百六十九票;7.王正廷九百二十五票;8.张謇九百一十五票;9.阎锡山七百二十四票;10.余日章七百零三票;11.黎元洪六百七十一票;12.胡适六百一十三票。至此,为期三个月的“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民意调查结束,孙中山、冯玉祥、顾维钧等十二人在“选举”中获胜。除了前面十二人的排名情况,《密勒氏评论报》公布了“副榜”,即第十三名至第二十四名:13.颜惠庆五百一十三票;14.梁启超四百七十四票;15.陈炯明三百七十八票;16.段祺瑞三百五十六票;17.章太炎三百二十八票;18.施肇基二百七十八票;19.聂云台二百五十二票;20.李烈钧二百三十七票;21.唐绍仪二百二十二票;22.郭秉文一百八十一票;23.黄炎培一百七十八票;24.康有为一百五十五票。此外,《密勒氏评论报》一并公布了票数在四票(含)以上的其他“被选举人”名单及其票数,计一百七十一人。
《密勒氏评论报》的民意调查启动一个多月后,胡适在1922年11月19日的《努力周报》发表《谁是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之前,胡适已经大致了解这个投票活动,并对前面几次的票选排名有所掌握。
首先,胡适列举了1922年11月4日与1922年11月11日的票选结果,指出:“这种报是英文的周报,行销于寓居中国的美国人和其他英语人士的居多,故这种投票只可以表示这一派人的倾向,本不值得什么严重的注意。”《密勒氏评论报》创办于1917年6月。创始人是美国记者密勒。创办伊始,密勒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校友约翰·鲍威尔在报馆担任要职。《密勒氏评论报》是英文周报,以报道、评论中国与远东时事、政治、经济为主,旨在“让远东局势的发展,使本国明了;同时让西方的发展,使东方明了”。当时,读者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国人,包括寓居在中国的美国人和其他英语人士;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尤其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1922年11月,鲍威尔接替密勒,出任主编和发行人,继续坚持密勒时期的新闻立场与办报风格。胡适所言,大致不差。
接着,胡适指出《密勒氏评论报》在票数统计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办理这次選举的人,似乎亦不很知道中国的情形;如十月二十八日的报上,章行严有一票,而章士钊另有四票;十一月十一日的报上,章炳麟有十九票,而章太炎另有五十四票:他们竟不知道这四个姓章的,原来只是两个人!”章太炎、章士钊在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已有一定知名度。但《密勒氏评论报》的编辑,包括主编,可能都不知章太炎曾易名炳麟,而章士钊字行严,以至于闹出“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