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裕树:守正创新的语言学闯将
作者 汪伟强 刘紫云
发表于 2023年5月

“现代汉语”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许多的中文系学生眼中这门课是一门催人入眠的课程,枯燥的语法让学习者实在是难以提得起兴趣。但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复旦大学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授课的这位老先生普通话不是很标准,还带有严重皖南徽州方言口音,他上课时而刚促、时而平缓,矜持又有趣味,让听者精神抖擞、睡意全无。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胡裕树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现代语言学事业,对中国的语言学发展有过重要贡献。

迈进汉语语言学大门

胡裕树于1918年7月出生在安徽省绩溪县华阳镇。绩溪是位于皖南徽州地区的一个人口不到十万的小县,却文风昌盛,文人墨客辈出,素有“邑小士多,绩溪为最”的美誉。胡裕树孩提时即进入当地胡氏家族办的小学就读。胡氏家族是绩溪的大家族,他们办的私立小学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上是肯下功夫的,丝毫不比公办小学差,同时还带有自身独有的特色。可以说这段学习时光为胡裕树后来大学选择中文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小学毕业后,胡裕树考入了距家乡百里之遥的徽州中学学习,并在那里完成了初高中学习生涯。

1937年,胡裕树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安徽大学中文系。是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烽火烧至大江南北。学期末,由于日军紧逼安庆,安徽大学被迫停止办学。胡裕树只好返回绩溪从事宣传抗日救亡的工作,其间还在当地中小学当了两年老師。1941年,胡裕树进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就读,师从徐震堮、王起等名师系统学习古典文学。浙江大学素以学风严谨著称,胡裕树后来说,在浙大的学习时光,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他后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好处。两年后,胡裕树又从浙大转入暨南大学就读,一直到大学毕业。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华侨高等学府,其前身暨南学堂于1906年由时任清朝两江总督的端方创办。他曾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允许“南洋各岛及檀香山、旧金山等处侨民”回南京读书,以“宏教泽而系侨情”。经过筹备,校址选在南京薛家巷妙相庵。全面抗战爆发后,暨南大学迁往福建建阳,在校期间,胡裕树跟随许杰学习文学,跟方光焘学习语言学。这两位学者都是中国近现代语言文学的大家,理论功底深厚,教学方法新颖,特别擅长将中外语言文学进行对比,用国外的先进理论指导现代汉语研究,在学生之中具有很高的威信。1945年,胡裕树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从事古典文学的辅导工作。1946年,暨南大学回迁上海,胡裕树开始研究先秦文学,后为刘大杰赏识,转攻唐宋文学,写过《论唐代的边塞诗》等学术论文。此后胡裕树专职执教大一国文课,一直到上海解放。

1949年,上海市宣告解放,胡裕树被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工作,在当时系主任郭绍虞的指导下,开始讲授大一国文和理论文,并准备“中国现代散文诗歌”课程。1952年,胡裕树成功晋升为讲师,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改教“语法修辞”,搁置已久的语言学书籍又被摆了出来,从此他便正式开始从事语言学的教学工作。胡裕树深知自己语言学理论功底还不够深厚,“头重脚轻根底浅”,所以他一边教书,一边向郭绍虞、陈望道等先生学习,还经常写信向在南京大学的方光焘请益。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