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苡:风华绝代的“拾油妞”
作者 张迪
发表于 2023年5月

去年岁尾,一位师长读到我谈《红楼梦》的一篇小文,便热心地打电话来,建议我读读《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说作者乃是《红楼梦》英译者杨宪益先生的妹妹。其时此书正当大火,坊间一片叫好。但因向来对时下流行的书籍深怀警惕,所以我虽然久仰大名,却并未起意一读。加上杨苡这个名字实在是陌生,要不也不会以某先生的妹妹这种“傍大款”式的噱头来吸引读者了。凡此种种,都使我产生了误判,以为这又是一本言过其实的“鸡肋”书。众所周知,“鸡肋”书都是被炒作、吹捧出来的。与其在它们身上浪费时间,我宁愿躲进苏东坡、曹雪芹、托尔斯泰、马尔克斯等古圣先贤所营构的经典中,自得其乐。

巧的是,大年初一那天,我发微信给另一位师长拜年,顺便聊了几句,对方竟也郑重其事地推荐我读读杨苡的这部书。这位师长一向高标独守,非但没有说作者是某名公的妹妹,反而言必称“杨苡先生”。这一来便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以我有限的阅读量来看,在中国身为女性而被尊称为先生的屈指可数,什么时候又多了一位杨苡呢?于是第二天我便专程去书店捧了一部回来,想要探个真章。

接下来的几天里,不夸张地说,我的心魂都被这部书给攫住了,以至于连眼下就快追完的一部热播剧都放下了。到初六那天下午读毕掩卷,正自为杨苡的百年传奇叹惋不已,手机上突然弹出一条新闻:“著名翻译家杨苡先生逝世。”心顿时为之沉了下去。杨苡高寿,走时已是一百零三岁,按我老家的说法当是喜丧。我之所以感到震惊、难过,实在是出于不舍。刚刚通过她这部口述自传认识她、敬慕她,还想着以后或许能有缘进一步亲近她呢,她就萧然而去了,任谁想必也会觉得被猛击了一下。

杨苡先生的祖辈杨士骧、杨士琦都是清末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父亲杨毓璋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历任沈阳电话电报局局长、天津中国银行行长,积下了一份很大的家业。但对这个出身,杨苡并不看重,反而还多有自嘲。比如就其母亲并非正房而是姨太太、自己和哥哥杨宪益均非嫡出等,杨苡就多次在书中提及。而每每说到这些,她的口吻都是通透中带着一丝俏皮,既无愤愤不平之情,亦无低人一等之怨,更无以此自矜之态,可谓大气淋漓。

然而,杨苡之所以能被尊称为先生,绝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出身。这里头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当是她那风华绝代的人格。

杨苡极重亲情。她对母亲的感情、对姐姐的感情,特别是对哥哥杨宪益的感情,常常流注笔端。都说爱是相互的,少年杨苡从哥哥那里得到的关爱最多,自然也就最是感念哥哥。直到晚年,她回忆童年时代时还会说起,小时候由于大家族的臭规矩多,她经常吃不饱,“我哥老拿好东西给我吃”。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