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江南的“状元文化”
“状元文化”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隋唐之前,中国的官吏任用主要是世袭制和荐举制,西汉的察举和征辟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则成了保护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科举制创立于隋,规范于唐,完备于宋,鼎盛于明,终结于清。它延绵一千多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制度。
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到接近最终目标的殿试时,考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最后脱颖而出者实乃万里挑一。进入一甲的三位,被称为“鼎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鸣锣开道、骑马游行,好不威风。而“考状元”也成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代名词。
中国科举史上共诞生了五百九十多位状元,而江南无疑是状元高产地。以明清两朝为例:明代九十位状元,江浙两省为三十七位(江苏十七,浙江二十),占比百分之四十一;清代一百一十四位状元,江苏四十九位(其中苏南四十七人,苏北两人),浙江十九位,总占比达百分之六十。故而有民谚曰:“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苏州乃盛产状元之地,明代在遭受朱元璋打压政策之下,仍有状元八名,清代更是诞生了二十六位状元,居全国之冠。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江南状元如此之多,人才辈出?
与中原地区相比,自安史之乱后数百年,江南一带无战事,社会总体太平安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中,天下乱,但江南,上康乐”。江南自然环境优越,百姓生活富裕,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逐渐有了更高的人生理想:成就功名、光宗耀祖。而此时国家开科举选拔人才,正好为社会精英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如果有幸考中状元,那便是人中龙凤,天之骄子,可谓风光无限,“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