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解读“垓下之战”时,多注重于项羽之死的悲剧性,尤其是其中的“乌江自刎”情节,往往被渲染出“英雄末路之悲,豪杰不幸而死”的凄凉意蕴。然而细读《史记》原文,这种印象与其说是历史真实,更不如说是后代对项羽之死的历史重构。“垓下之战”的内容主体实为项羽的逃亡之路,项羽为了逃命抛弃虞姬以及丢掉代表自己身份的铠甲,伪装成一名普通士兵,此中的狼狈不堪难以言说。且在涉及项羽生死的阴陵田父和乌江亭父的背后,前者暗示的是项羽的天命不再,后者代表的是江东父老对项羽的婉拒,二者共同预示着项羽之死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不具备的人事的必然,而非命运的偶然。
狼狈落魄的南逃之路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仔细阅读《史记》“垓下之战”的文本,可发现项羽的突围之路狼狈而落魄,他不但抛弃了虞姬,而且还伪装成一名普通士兵,其形象之不堪一言难尽。“垓下之战”时的项羽有如惊弓之鸟,稍有风吹草动,便惶惶不可终日。这与他在巨鹿之战时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简直判若两人。根据项军的突围情况可知,项羽在被诸侯军包围的夜晚即选择了突围,而突围选择的是“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原因是骑兵速度较快。令人深思的是,“平明,汉军乃觉之”,即是说等到了第二天,汉军才知道项羽突围了。从这里不但可见这次包围圈之松散,过了一夜才发现项羽突围成功了,同时也可以看出项羽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楚军没有发生骚乱也就意味着楚军的大部队——步兵,极有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主帅给抛弃了。项军抛弃自己的主力部队,带领小部分的骑兵南下,这种行为与其说是突围,不如说是逃跑。
“垓下之战”中,有着历史上著名的“霸王别姬”剧情,“虞兮虞兮奈若何”。但跟后世想象中虞姬在楚营内自刎的情节不同,《史记》中并没有记述虞姬的结局。在“垓下之战”开始,太史公说项羽最珍重的是“常幸从”的虞姬和“常骑之”的乌骓,而在“垓下之战”的结尾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他“不忍杀”乌骓马,这里可以大胆推测与乌骓马并列的虞姬很有可能就是“忍而杀之”了。《史记》对刘邦遗弃儿女的详写和项羽抛弃虞姬的淡化,微妙之间影响了后世读者的品读和理解。
“垓下之战”中第二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就是项羽逃跑时的衣着打扮。在秦汉时,将军与士兵的服饰有着严格的区别。将军往往身穿铠甲,而骑兵只穿短甲,且他们的头盔也不一样,二者的打扮有着非常醒目的区分。将军的打扮在万军之中一目了然,便于指挥全军作战。而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衣着打扮却是跟普通士卒一般无二。据《史记》载:“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汉军在这二十几个人中都找不到项羽的身影,那就意味着项羽放弃自己特有的将军战袍,穿着普通士卒的衣着,这才会让汉军不能够分辨出项羽来。“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这段话再次说明了项羽身上的衣着跟普通士卒无异,所以需要故人吕马童的指认,汉军才能確认项羽本人到底在不在现场。
将军在战败时扔掉代表自己身份的铠甲,而穿上普通士兵的衣着,此中的狼狈可借用曹操割须弃袍的典故来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