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名画背后的历史纠结
唐亡至宋兴几十年间,史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在这个动荡纷乱、哀鸿遍野的时代里,君臣间充斥着的尔虞我诈,被南唐画家顾闳中尽收笔下。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时期南唐政权一位高官在府中举办夜宴的場景。因严谨流畅、生动传神的绘画技巧,该画作广受美术界研究与鉴赏,然而将其作为一种史料的研究,则屈指可数——杜文玉所著《夜宴: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下称《夜宴》)一书,就从历史层面对《韩熙载夜宴图》的画里画外进行了叙述。
南唐后期,国势日渐衰败。在中原地区,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宋朝。次年,李煜即位。他一面向北方强盛的宋朝求和,一面又对从北方南下的官员心生猜疑,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化。在这种环境下,朝廷高官韩熙载为保护自己,决定韬光养晦,以生活上的腐败作风来彰显自己没有政治野心。有一天,韩熙载在府内设宴并邀请朝中官员,李煜生怕韩熙载趁机谋逆,所以派遣画家顾闳中到韩府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并将府内夜宴的情况通过绘画的方式如实记录下来。韩熙载故意以一种醉生梦死的态度表演给顾闳中看。顾闳中回宫后,凭借超强的记忆力挥笔作画,了却南唐后主的一番心事,更是造就了这幅传世名画。
《韩熙载夜宴图》之所以传世,也许并非只因画家技法的高超,还在于它背后摄人心魄的历史背景。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