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的华丽转身
作者 欧阳耀地
发表于 2023年5月

还是得从惠特比说起。

十年前,我搬迁至约克郡的利兹市,自然少不了先把周边的风景胜地游览一遍。一天,我们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惠特比。它是一座风景秀丽的英国滨海小镇,正值夏季,游人如织。从朋友口中,我第一次听说了,在这如织的游人中,有不少是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吸血鬼文学”爱好者。

吸血鬼?我承认自己对这个恐怖的名称比较陌生,也想象不出风景如明信片一般迷人的惠特比后面隐藏的阴魂。带着好奇,我了解到惠特比和吸血鬼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原来是因了一位叫勃拉姆·斯托克的作家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德古拉》。1890年,斯托克曾来惠特比度假,这地方绝对拨动了他的某根心弦,七年后,《德古拉》一书出版,惠特比成为书中故事发生的一个重要地点。

时至今日,吸血鬼题材的作品仍在源源不断地问世,全世界已有超过两百部关于吸血鬼的电影,仅次于夏洛克·福尔摩斯。吸血鬼文学能够蓬勃发展,渗透到影视、游戏、旅游等领域,成为一种浩荡的流行文化,纵观其发展历程,勃拉姆·斯托克称得上是开山鼻祖般的人物,而他塑造的文学形象德古拉伯爵也成了吸血鬼的代名词。

前往惠特比的次数越来越多,我渐渐萌生出介绍斯托克作品的念头。今年,拙译《德古拉的客人——勃拉姆·斯托克奇异故事集》(漓江出版社2023年版)出版了,算是心想事成。它虽然不是名著《德古拉》,但出自同一作者之手,而且书中收录的首个故事《德古拉的客人》,其實最初是《德古拉》的开篇章节,只是当时限制于全书篇幅的原因而在编辑的建议下删除了。《德古拉的客人》也是一本经常重印的图书,我在原书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另外增收了五个故事,力图全面反映斯托克的短篇小说创作。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对吸血鬼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从十八世纪欧洲文化启蒙时期“存活”到现在,已是高龄年迈,却越活越年轻,真是非常有趣又不可忽视的现象。在《德古拉的客人——勃拉姆·斯托克奇异故事集》出版之际,聊一聊吸血鬼、吸血鬼文学乃至吸血鬼文化,也是译书之后的一种回味吧。

它从哪儿来?

吸血鬼通常指“不死之人”。它是古人对人死后尸身分解、腐烂过程不了解,或者对某些疾病缺乏医学知识,无法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想象,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初东南欧的民间传说故事中。比如,曾有记载,一位老妇人的尸体被挖掘出来,她的邻居被叫来见证,发现她看上去比生前还要丰满和健康。这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很容易导致人们将其解释为人并未死去。又比如,历史上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曾爆发肺结核流行病,肺组织遭受破坏引起血液出现在病人的嘴唇上,由于缺乏医学知识,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吸血鬼肆虐横行、为害人类了。为了阻止“该死又不死的人”重返人间,世界各地的先人们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方法,例如将死者脸朝下反着埋葬、将硬币或石头置于死者嘴里、将死者的脚筋割断、在墓地周围撒罂粟籽或沙子等,不一而足。十八世纪欧洲人深信吸血鬼的存在,很多国家展开了狂热的掘墓辨别死尸并用尖木桩钉死疑似吸血鬼的活动,甚至政府官员都参与其中,直至奥地利女王通过法律禁止开棺亵渎尸体,其他欧洲国家纷纷效仿之后,猎杀吸血鬼的集体歇斯底里才停止下来。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