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阳出发
作者 徐贵祥
发表于 2023年5月

1978 年冬,一列火车把我们这些新兵拉到安阳南站,然后转乘卡车,在风雪中穿城而过,抵达北兵营,从此就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营房西边是海军滑翔学校的机场,跑道北边有很大一块草地,那就是我们的野外训练场。从训练场往西看,视野十分开阔,远处的地平线是纱厂的厂房、钢厂的烟囱,再往西,就是天穹和太行山。

这个训练场是我人生的重要一站,以后我写的几部当代军事题材的小说《弹道无痕》《仰角》《特务连》和《明天战争》,里面有很多场景都是来自于此——此为后话。

安阳是个好地方,这是我参军来到安阳的第一印象。我们这批新兵来到安阳,恰逢春节将至,地方政府在安阳剧场连续搞了几场慰问演出。我们炮团新兵看的那场戏是曲剧《陈三两》,讲的是一个惩恶扬善的传统故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曲剧,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河南文化。

1979 年初春,部队到前线参战,我们炮兵团九连第一个投入战斗,在浓雾中抵近射击,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连队被军区授予“英雄炮兵连”称号,二班副班长王聚华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指导员赵蜀川等人荣立二等功,我本人在那场战斗中立了三等功,是全团新兵中第一个立功的。

从前线回来,我被抽调到团报道组写新闻稿,不久又作为骨干选送到团教导队,入伍8 个月后即当了班长,这在同年兵中又是第一个。那一年的经历,给我极大的鼓舞,感觉前途一片光明。虽然我只是个班长,但是在组织训练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大谈连营战术和炮兵群指挥了,我已经把自己当作未来的炮兵团团长了。

然而,就在我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个政策下来,今后将不再从士兵中直接提升军官,这个消息对我影响很大。我再也没有过去那种趾高气扬的感觉了。有时候望着挂在房檐的冰凌和遠处一望无际的大草甸子,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苍凉,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我在那里开始写诗,对着苍天和大地默默地抒情。

有一次训练间隙,眺望夕阳余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悲壮油然而生,忽然从心底升起一缕旋律:“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进入忘我的状态,唱着走着,从营房北门一直走到韩王渡。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