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山底村

“山底”,一听这个村名,人们便会联想到,其中似乎包含一种特定的象征意义。可不是吗,从太行山南麓走下最后一道山坡,迎面而来的便是以农耕煤矿为生的这个冀南小村庄了。这正是我的故乡。时光荏苒,山底村现今已有600 多户2000 多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进入快车道,外出多年回乡探亲的村民说,除去井水依旧是那样清凉甘甜,山底这个“老窝”里里外外变了样,简直认不出了。
早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党在河北省最南端的滏阳河流域秘密展开建党工作。1937 年7 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冀南地区党的中心任务,是组建地方武装奋起抗日。红旗招展之下,各地以各种名义,拉起一支又一支准军事队伍,为八路军输送一批又一批兵员。同时,在群众工作有基础的地方,广泛开展参军运动。山底村先后有30 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入伍,妇救会、儿童团敲锣打鼓,欢送他们奔赴前线。
日本侵略军占领区和山底最近的距离不足两公里。由北向南,在和村、义井、羊台、马庄一线,构筑起了一道森严的封锁线。各村修建碉堡,外围挖出十多米深沟,架起铁丝网,并铺设了轨道,铁甲车轰轰隆隆日夜巡逻。日伪军经常出动,来山底一带“扫荡清剿”,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正是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村里民兵组织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在村武委会主任兼民兵队长刘玉珍和政治指导员许成明的带领下,人们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1943 年农历八月初一,日伪军千余人包围山底,村里民兵先是在房上迎击来犯者。当地全都是平顶房,邻里相隔数米间距,搭一块长木板也就过去了。民兵可以居高临下,从屋顶花墙的孔洞伸出步枪,如同扼守在万里長城的一个城垛处。民兵刘玉尚击发一粒子弹,只见两名日军同时扑倒在地,其余敌人急速散开隐蔽。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