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海底通途
作者 剑钧
发表于 2023年5月

来到蔚蓝色的大连湾,站在“津安3”沉管安装船的甲板上,一阵海风送来大海的味道。船上静悄悄的,偌大的甲板竟看不到个人影。这是2022 年8 月4日。

就在一天后,大连湾海底隧道最后一节E18 沉管,将沉入25 米深的海底。那可是个重达近5 万吨的“大家伙”,且要与E17 管节和最终接头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大连湾海底隧道主线长5.1 千米,其中沉管段长3035 米,由18 节沉管组成。自2020 年12 月9 日安装E1 沉管以来,已经完成了17 节沉管安装。随着最后一节E18 沉管落入海底,最终实现所有管节的对接。

双向六车道便尽在这沉管中。标准管节每节长180 米、宽33.4 米、高9.7 米,堪称一个中型航母的排水量。18 节巨型沉管组合起来的立体空间,就是一条完整的海底隧道。

施工期间,“总船长”和船员们一次次将巨大的沉管平稳地放入海底。精度要求是毫米级对接,必须做到滴水不漏,其难度可想而知。

面前这位壮实的汉子,就是大家口中的“总船长”,真名叫刘建港。1975 年,青岛港六号码头总体改造工程竣工,结束了青岛港没有客运泊位的历史。那一年出生的刘建港因此得名。19 年后,刘建港子承父业,从此真的一辈子与港口结缘。说起名字的由来,满满的自豪感溢在他那被海风吹红了的脸上。

为何都叫他“总船长”?刘建港指着脚下的甲板说:“这条船叫‘津安3’,对面那条叫‘津安2’。这是我国首套沉管安装专用施工船组。我负责这个船组,就被称作‘总船长’了。”

原来如此。刘建港就是这对姊妹船的总责任人。可别小瞧这两艘船,它们声名赫赫,是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功勋船舶,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安装沉管最多的施工船组。从2013 年到2017 年,刘建港和同事们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干了5 年,安装了33 节沉管,那是世界岛隧工程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外海深水安装沉管隧道。之后,他们又奔赴数千里外的北方,转战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

刘建港把我带到甲板的绞缆机前,他告诉我,明天,他们要先将E18 沉管浮运到指定方位,再将安装船上的钢缆系泊在海底预先布好的锚上,操作员便可根据测控系统显示的数据,用手柄操控缆绳,进而控制沉管入海。缆绳绞移速度需严格控制在每分钟10厘米以内,避免沉管剐蹭海底边坡,要依据沉管轴线的偏差调整安装船与沉管的姿态,有效把控沉管对接精度。毫米级的精度要求,靠的是默契的配合和上百次对接调整。

大连湾的气象、海流、波浪、盐度、海底等状态瞬息万变。在沉管安装的数个小时里,刘建港他们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紧紧盯着控制室的大屏幕,不能有丝毫懈怠。

每次安装沉管之前,刘建港都会对两艘船的各个锚机、每根缆绳反复查验,检查无误后才放心离开。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