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生
作者 许含章
发表于 2023年5月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今日立秋。今日是2021 年8 月7 日,星期六。从14 时37 分起,农历辛丑年开始进入秋季,炎热的夏天就要过去了。

立秋是中国农历的第十三个节气,在每年8 月7日至9 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这是天体运行的结果,而在自然界,万物则开始由繁茂走向萧索和成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之后,渐渐地风就不再是暑天的溽热,因为昼夜的温差大了,早晨的时候,大地上会有白色的雾气缭绕。因为尚未凝结成珠,故曰“白露”,而“寒蝉”也在这个时候开始鸣叫。当然,蝉还是夏天的那个蝉,只是从立秋的那一刻起,它就变成“寒蝉”了。

《尔雅》中将“小而青紫者”称为“寒蝉”,“蝉”属于夏,“寒蝉”则属于秋。

立秋第三候的动物候应是“寒蝉鸣”,每年的6 月末,蝉的幼虫开始羽化,刚刚羽化出来的蝉,呈现出一种碧绿色。蝉的最长寿命大约在六七十天,但它们通常要在土里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三年、五年、七年、九年,最夸张的“周期蝉”,要在土中待上整整十七个年头。多么漫长的时光啊。蝉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复活和永生,其象征意义就来自它漫长的生命周期,而蝉的形象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 年的商代青铜器上,非常古老。

我的老家在涡淮交汇的怀远县老城区,我奶奶家的老房子,就在涡水边上。河堤下是大片大片的杨柳林,初夏时节的黄昏时分,有无数的蝉蛹从土中钻出。它们奋力地在树干上爬行,奋力地羽化,将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将自己解蜕,就像是卸下一副盔甲。

它们必须垂直地倒挂在树干上,让自己的双翼慢慢展开,慢慢变硬,突然,它们振动一下羽翅,飞起来了!

小时候,我和爸爸曾长时间地站在树下,看它们由蛹变成蝉,那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蝉在夏天的叫声特别响亮,但很少有人知道,鸣叫的都是雄蝉,雌蝉们却一声不响。雄蝉之所以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是为了引诱雌蝉前来交配,是一种繁衍的本能。雄蝉的发音器在腹肌部,腹肌鼓膜受到振动发出声响,而让我惊讶的是,它们的鸣肌每分钟居然可以鼓动万次以上。由于两片鼓状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到很好的共鸣作用,所以我们听到的夏季蝉鸣,总是热烈而明亮。

是的,热烈,明亮。

从窗外望去,匡河上的树木依然茂密,天空也还是夏天的样子,“蝉唱”也仍然如雨一般喧响。我的居所在合肥政务区边缘的匡河北岸,宽阔的匡河绿化带上,时常有如雨的“蝉唱”。但是也只有在夏天,蝉鸣才会如细雨一般细密,就像我们现在听到的这样。

不是已经立秋了吗,为什么还这么兴高采烈啊?

所以立秋并不代表酷热的天气就此过去,虽说已经立了秋,但是还未出暑,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正在不远处等着我们呢。所谓“秋后一伏”,按照“三伏”的推算,“立秋”这天往往是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结束,真正感到秋天的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白露生,天气凉,夏与秋的分水岭,并不在立秋。

季节的变化是由太阳直射的角度决定的,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太阳的高度决定着气候的温度。根据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法”来划分四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才算是入秋。所以立秋当日,合肥的最高温度仍然高达30℃,是民间所谓的“秋老虎”。

但毕竟白露即生,凉风将至,天气很快就会变得凉爽了。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所创制的时间认知体系,是农耕文明的结晶,先民的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候五天,三候十五天,一期一会,几乎绵延了三千年之久。它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斗七星是我们所处北半球最重要的星象,小时候,爸爸常常在夏日的夜晚,教我如何辨认天上的北斗。那时候的星空真美啊,灿烂极了。有时候也会有萤火虫从我们的面前飘过,它们轻盈的身体,只能用“飘”来形容。古人发现,随着斗转星移,北斗七星会呈现出不同的星象:“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而现代天体科学则从“黄赤交角”所带来的变化,来解释这一天象。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夜看北斗”充满了神秘和期待,而今天,在灯火通明的城市的夜晚,我们已经很难看到星星。

我居住的小区在匡河边上,能够清晰地听见匡河的流水声。

匡河是一条很小很小的河流,不知所出。立秋之后,偶尔会有久违的凉意,从不知什么地方吹過来,在匡河的水面上盘旋,瞬间就远去了。合肥的周边有很多这样的小河,数不胜数。安徽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和平原南北相间,依次布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加上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河湖纵横,水域辽阔。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