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可园
作者 林汉筠
发表于 2023年5月

母亲是被我“骗”来东莞的。为不拂她的心,我决定抽点时间陪老人在周边景点看一看。

时值国庆节假期,东莞四处张灯结彩,街上行人如织。我们舍去了人潮涌动的街市,时代新潮的“华南摩”,彩旗飘扬、歌舞升平的人民广场,也没有去人民公园、旗峰山公园等客串游客镜头,而是直接坐车来到可园。

可园,我有两次到了门口却被拒的经历。

一次是陪同马来西亚客人,正欲走进大门时便接到了上司电话,被召回处理一桩公务。在办公室,想象着客人们操着半生不熟的粤语,踏着从树叶间打落的金色阳光,抚摸园内的砖瓦、草木,望着微微摇晃的“房头草”,在古建筑里洋溢而来的开心劲儿。第二天,在分享照片时,客人指着照片背景说,这是“灵山含秀”(后来考证应该是“假山涵月”)。正在纳闷他们怎么将“假山涵月”称为“灵山含秀”时,对方哈哈一笑,也没有道出个所以然来。

还有一次,是儿子考试得了满分,我答应带他去外面走走,目的地也是可园。可是,跑到大门口准备购票时,我发现竟然忘记带钱包,只好让不用购票的儿子自行进去。站在大墙外,想象着他站在园子里,用歪歪斜斜的字体抄录先贤们富有哲理的警句。孩子出来,没有抄录“荡胸溟渤远,拍手群山迎。未觉下土喧,大笑苍蝇声”的诗,却高兴地比画着在园里看到天鹅起舞,身着各色古装的演员在唱歌跳舞、咏诗作画。最后,他俯在我耳边神秘地说,我看到一个极像奶奶的人坐在凳子上,还冲着我微笑呢。

我疑惑地望着他。孩子努着嘴,神态严肃地说:“那个老奶奶,穿着花衣服,头发拢在耳朵边,笑的样子真像我们家奶奶。”孩子一直随我在岭南,与母亲接触不多,但所描述的老人神态,还真有点像远在湘地的母亲。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文学版》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