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立于建党之初的巡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一项重要的党内制度。党的历史上产生过多位杰出的巡视员,但像张闻天、刘英这样既为革命伴侣,又长时期从事党的巡视工作,通过巡视为党的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则极为少见。
张闻天(1900—1976),名应皋,字闻天,化名洛甫,中國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党内巡视制度有着深入思考和创造性贡献。刘英(1905—2002),原名郑洁,1933年担任少共中央局巡视员,长征路上担任红章纵队巡视员。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刘英曾三次巡视我驻外使馆,开创了党对外交领域工作巡视的先河。
探索、倡导运用巡视这一“新的领导方式”
1925年6月,张闻天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组织派他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苏期间,张闻天认真思考中国革命的未来道路,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1931年2月,张闻天由苏联回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主编党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和《斗争》。9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张闻天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常委。这一时期,他开始接触、思考党的巡视工作。1932年2月22日,张闻天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在《斗争》第5期上发表《检查工作与具体领导》,提出要在省委下面设支部巡视员,主张把工作深入到支部。4月25日,他在《红旗周报》发表长篇社论《在争取中国革命在一省与数省的首先胜利中中国共产党内机会主义的动摇》,以山东省委巡视员与铁总特派员李芳岐为例,深刻剖析了津浦路与胶济路罢工中的机会主义,认为李芳岐的“先组织后斗争”提法是右倾机会主义观点,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
1933年,张闻天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次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此时的中央苏区,官僚主义正逐渐滋长蔓延。关于其表现形式,毛泽东在1933年8月召开的赣南17县经济建设工作会议上有所总结,其一“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其二“是命令主义”。如何将这些“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毛泽东语),1933年2月至9月,中央苏区掀起了转变领导方式的讨论热潮。建立巡视制度,实行新的领导方式,成为苏区关注的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闻天展开了对巡视制度的思考、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主张。
1933年2月至9月,张闻天撰写了《关于新的领导方式》,分四期刊载于《斗争》1933年第2期、第5期、第20期、第28期。文章大力提倡运用巡视这一“新的领导方式”,以“解决党与群众的关系和党怎样领导群众的问题”,并对巡视工作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概括起来就是实行集体领导、加强指导作用、密切联系群众、讲究方式方法四条基本原理。文章在中央苏区产生了强烈反响,对于通过巡视改变领导方式、改进领导作风、改善领导艺术,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3年3月,中央苏区决定在党的领导机关建立巡视委员会。4月15日,苏区中央局决定建立巡视制度,实行新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式。

张闻天认为,巡视是一种新的领导方式,党和苏维埃的领导机关下面,“必须有巡视委员会的组织”,目的是“上级与下级的机关发生切实的与活泼的关系”。新的领导方式是集体领导,“在每一省委每一县委下面必须要有十个至几十个巡视员,把他们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分配他们以工作,经常地教育他们、培养他们,逐渐把他们培养为能够独立担任领导工作的得力干部”。张闻天主张,“只要立场正确,斗争坚定的做过相当工作的工人、雇农等分子,虽是在能力上比较薄弱,(但)都可以提上来做省的或县的巡视员”。张闻天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巡视,主张明确“把握了解情况—群众谈话—分析材料—商讨意见—推动工作”几个重点环节。
随后,张闻天陆续发表一系列文章,强调巡视应当坚持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12月5日,张闻天在《斗争》第37期发表《苏维埃工作的改善与工农检察委员会》,明确提出工农检察委员会巡视员任务,就是要用群众动员方式开展,帮助行政机关具体解决摊派公债、扩大红军与查田运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1934年3月31日,张闻天在《斗争》第53期发表《于都事件的教训》,除对多名苏区干部贪污公款私做投机生意而造成于都事件予以严厉抨击外,还就其中巡视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提出批评,派去的巡视员“到那里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的现象,他们为于都县委县苏的两面派所蒙瞥(蔽),不能揭发现象下面的真实内容,以锐敏(敏锐)的阶级警觉性去开展反对这一集团的斗争”。张闻天告诫,巡视“必须真正地深入地检查那里的工作,同下面个别的同志作谈话,倾听下面群众的意见,亲身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议,考察领导的干部并且比较他们所说的与他们所做的”。4月6日,张闻天发表《区苏维埃怎样工作》,主张巡视员“不能坐在乡苏机关里,听一听乡苏主席的报告,抄一些数目字,就算完事”,下去巡视也不要急于召集会议,可以先找村干部及群众个别谈话,“倾听每一个同志所发表的意见,仔细地将所得材料加以分析”,强调的也是巡视要走群众路线,力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在中央苏区关于转变领导方式讨论的热潮中,张闻天关于建立巡视制度的主张和阐述,从密切党群关系、贯彻群众路线及克服官僚主义的高度出发,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在张闻天等人积极推动下,巡视工作逐渐成为党和苏维埃政府了解下面情况、加强集体领导的主要方式,有力地解决了一些地区“各自为政”“有令不行”的问题,有效保证了党的统一领导和政令畅通。
向毛泽东学习调查研究,开展巡视工作
张闻天和毛泽东相知较早。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1933年初张闻天从上海进入中央苏区后。1931年张闻天回国参加中央工作后受“左”倾路线影响,曾参与对毛泽东的批评和压制。张闻天进入中央苏区工作后,不断了解革命实际,思想上逐渐认清了“左”的危害,同博古、李德的矛盾分歧趋于激化。同时,随着与毛泽东的交往逐渐深入,张闻天越发认识到毛泽东身上有着不同于博古、李德等人的思想理性和革命情怀。张聞天胸襟坦荡、光明磊落,“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从思想深处开始了向毛泽东学习、靠拢。
1933年,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对长冈乡和才溪乡调查研究后,撰写了《兴国长冈乡的苏维埃工作》《上杭才溪乡的苏维埃工作》两篇调查报告,陆续在张闻天主编的《斗争》上连载。稍后,毛泽东在瑞金召开了乡调查会,撰写了《乡苏怎样工作?》。在毛泽东影响下,张闻天开始关注调查研究,效仿毛泽东开调查会的方法,也召集了几个区开调查会,商讨区对乡的领导问题,并于1934年4月6日写出了《区苏维埃怎样工作》,提出巡视员应当利用调查研究开展乡村巡视工作。随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特将这两篇调研报告合成《区乡苏维埃怎样工作》小册子在中央苏区出版。这两份指导文件,是对苏维埃工作经验的总结,对于中央苏区的政府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被赞誉为“苏维埃工作经验的结晶,宝贵的指针”。

1934年7月初,张闻天因“博洛分歧”离开瑞金赴闽赣边区巡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