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道战、地雷战是抗战时期冀中平原区打击日军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毛泽东敌后游击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冀中地道战的产生和发展
吴立人是毛泽东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构想的践行者之一。他在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程子华领导下,为地道战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全国性抗战初期冀中抗日根据地早期地道的形成,黄敬、程子华、吕正操、王凤斋、吴立人、旷伏兆、李天焕、帅荣等原在冀中区战斗过的领导同志都作过考证,大致看法基本相同。时任冀中十分区司令员的开国中将旷伏兆讲述较细致。据《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第29期记载,旷伏兆在谈冀中抗战初期地道战的起源时指出:
地道和地道战很难确切指出是什么时候,从哪个村庄、哪一家开始的。在十分区根据地创建初期,为了便于作战,便于群众转移,在区县、村与村之间,在原有自然道路的基础上挖成一米五六深、两米宽的交通道沟。这种交通道沟,不仅可以行人,而且可以行马车,还有掩体,但敌人的汽车、坦克不能行驶,给我军创造了有力打击敌人的地形,这就是在冀中平原上曾经同日军进行的大规模交通战。地区变质后,交通沟被填平,我们分散隐蔽活动的党、政、军、民工作人员为躲避敌人的搜捕,就往青纱帐里跑。到秋后青纱帐倒了,就在野外地里挖土窝窝,上面盖些柴草。到了春天,把土窝窝再挖深一些,盖上木板,堆上一层厚土,既可种庄稼又可藏人。一联县的张馨同志进一步将土窝窝挖到坟墓边,以坟墓作掩护更保险,所以后来增加了一些“新坟”。敌人就在地里拉网把人们在野外地里挖的藏身洞给破坏了。我们的工作人员在村外站不住了,于是又回到村里,在可靠的群众家里,挖一些秘密的狭小的藏身洞。这种封闭式的藏身洞,只能容纳一两个人,因它与青蛙避寒的小洞形式上相似,无辗转余地,所以群众称它为“蛤蟆蹲”。为了便于保密,大多数挖在闲房、空院、套间、牛棚、鸡窝、磨道和厕所里,只有堡垒户和个别村干部知道。这种藏身洞于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曾大量出现。此外旧社会群众为防匪绑票、抢东西,在屋内建筑的夹壁墙,现在也成了比较好的藏身之处。为保存红薯、蔬菜而挖的菜窖、薯窖等,都在紧急情况下藏过人。这就是地道的雏形吧。
时任冀中军区政委的程子华在《程子华回忆录》中写道:
1939年12月,地道斗争最初是在距离敌人据点较近、受敌人骚扰最厉害的村庄产生的,是一个群众叫做“蛤蟆蹲”的简单的防身洞。蠡县靠近保定,饱受敌人残害,敌伪经常来骚扰,群众不敢待在家里,就在野地道沟中挖个洞,作为防身的地方。但没有出口,易被敌搜出。1940年九分区独立營有两个战士无意中把两个掩体挖通,群众也体验到单个洞易受损失,发展到多挖洞口,这就是挖地道的开始。
1941年春末夏初,冀中的地道斗争还处于地洞向地道、地道战的转变初期。孙犁1943年初在《冀中导报》上发表了对蠡县地道的实地探访文章《蠡县第一洞》,反映了1942年前后地道还称为“地洞”的真实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