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江健三郎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大师。
作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他的文风独树一帜,道德感和责任感极强。通过提炼自己的生活,他以诗的力度构筑了一个浓缩了现实与寓言的幻想世界。
他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人士。
自小经历了战争灾难的他,一辈子都在呼吁和平。他用文章批判日本人畏强凌弱的民族性,主张深刻反省日本在“二战”时带给亚洲各国人民的痛苦。他积极参加“护宪”“反核”的集会与游行,即便受到日本右翼分子的多番纠缠,也从不掩饰自己对日本战后政治状况的担忧。
他也是一位有耐心的好父亲。
27岁的时候,因为智障儿子的出生,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挣扎过,痛苦过,但最终并未选择逃避。他给孩子起名为“光”,努力承担起照顾儿子的责任。渐渐地,他的文字中愤世嫉俗的东西少了,更多地呈现出救赎自己和世人的力量。
在大江健三郎的身上,有很多个标签。尽管他的“批日”行为,并不讨一些本国国民的喜欢,他的作品也曾引起广泛争议,但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一位个性独立,且熠熠生辉的人。
2023年3月3日凌晨,这位晚年仍笔耕不辍的作家,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享年88岁。
回首大江健三郎的一生,他与很多名人有过交集,其中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莫过于鲁迅。鲁迅也是对大江健三郎影响最大的作家。
2009年,大江健三郎来到中国,特意去北京鲁迅博物馆参观。
当访问团的成员准备在魯迅的大理石坐像前合影留念时,却发现找不到大江健三郎了。仔细寻找后,大家才发现他蹲在石像的另一侧,泪流满面。
在参观过程中,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拿出一份鲁迅的手稿给他看。大江健三郎戴好手套,低头看了几页,就赶紧将手稿还给工作人员。他后来表示:“如果继续看下去,我一定会痛哭流涕,泪水如果滴在手稿上,将会对手稿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坏。”
大江健三郎对鲁迅的感情之浓烈,可见一斑。
说是“交集”,其实他并没有和鲁迅见过面,只能算是神交已久,且是大江健三郎单方面的。这个缘起,要从他的母亲说起。
1935年,大江健三郎出生时,他的母亲收到一本好友送的《鲁迅选集》的日译本。从此,母亲就成了鲁迅的铁杆书迷。母亲总是称呼鲁迅为“鲁迅先生”,以至大江健三郎在很小的时候,就从母亲的口中得知“中国有位大作家,叫鲁迅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