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不下的“长衫”
作者 软糖大王
发表于 2023年4月

近日,“孔乙己文学”成为热点话题,不少网友结合自身经历,发出“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的感慨。初中课本中的孔乙己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引发人们的热议。

广为流传的那句“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又偏偏读过书”,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幻化为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口中“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会心安理得地‘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的慨叹。

意识到原来“孔乙己竟是我自己”的年轻人,大多有着类似的心境与经历。十余年间,他们被注入“知识改变命运”的强心剂,努力求取的一纸文凭没有如想象中一般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反倒成了自我束缚的镣铐,让他们放不下身段。

青年人在象牙塔中的凌云壮志在苛刻的现实面前犹如握不住的沙,无奈放手后要面对的是现实中的不尽如人意。“孔乙己文学”是人们心底“不甘于平凡却又如此平凡”的落差的真实写照,也是青年对就业时遇到的困境的不满。

在一声声“人人皆是孔乙己”的哀叹中,人们将学历视作自我禁锢的“长衫”。

人人都是孔乙己:共鸣点何在

孔乙己何许人也?又为何引得青年群体普遍代入和共情?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小说中,穿长衫意味着拥有文化人的身份,而站着喝酒又意味着手头并不宽裕。

在劳动群众的眼中,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却未曾捞到半个秀才身份,短衣帮便以打趣他为乐。

而在我们熟稔的课后习题中,孔乙己通常被解析为受封建科举制度禁锢的知识分子。在他所处的时代,铺子里打杂的孩童不屑于識得“回”字的四种写法,凭借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的短衫客也不关心孔乙己口中的“四书五经”,以酒店老板为代表的资本家更不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

人们所敬重的似乎并不是长衫本身,而是长衫所象征的财富和地位。

孔乙己学问上的成就没能转化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换言之,孔乙己的文化没有为他换取一定的社会地位。于是,他和他的长衫沦为人们奚落和嘲讽的对象。

反观当下,在“孔乙己文学”的语境中,这种学历和成就之间的转化错位同样引得他人嗤笑。

“他们没有上过大学,我没有嘲笑过他们,可他们却因为我上了大学没找到好工作而嘲笑我。”一些青年有这样的感受。孔乙己这个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似乎与当下受过高等教育却又面临着现实困境的年轻人有几分共通之处。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