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担当
作者 王双兴
发表于 2023年4月
陈金英在查看债务

从浙江丽水到金华,七沓现金塞在包里,陈金英奶奶提着包去还债。

她驼背,走起路来有一种向前冲的架势。她的膝盖使不上力,手也颤巍巍的。7万元钱递过去,换回一张欠条,她双手颤抖着,把欠条撕掉。

还债,是陈金英晚年生活的全部主题。她把赚到的钱和收回的货款攒起来,加上每个月的退休金,还有晚辈给的零花钱,凑够一笔,还一个人的债,撕掉一张欠条;再凑一笔,再还一个人的债,再撕掉一张欠条。

2021年春节前,80多张欠条撕完,账本终于可以收起来了。那沓印着“浙江省丽水市兴华羽绒厂”的红头纸本,左上角已经被订书机订烂了,上面密密麻麻地打着格子,里面写着姓名、起止年、借款总额和利息、已付款和应付款。90岁,她还清了人生的最后一笔债。

债是从30多年前开始累积的。那时,陈金英从丽水的乡镇卫生院退休,办了一间生产羽绒服的作坊。作坊运营得不错,于是她投资了1600多万元,将它变成大工厂。再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厂里的资金周转不开,只好借钱,本息加在一起越滚越多,债务铺满了陈金英的账本。

弄清楚那些数字要费一番功夫,陈金英大致捋了捋:廠房和机器卖了900多万元,她在市区的两套房卖了100多万元,经商几十年的积蓄有600多万元……全算进去,还了一部分,到最后,还剩200多万元的个人欠款。

那些年,各地败落的工厂不在少数,亲戚朋友建议陈金英申请破产。“厂房和存货抵给银行,那私人欠款拿什么还?躲起来?去哪儿躲?躲到什么时候是个头?”陈金英没接受他们的建议,她很少解释,也不爱讲道理,只依循自己朴素的价值观做事:“借来的钱应该还,不能让别人吃亏。”

于是,80岁的陈金英踏上了还债之路。工厂虽然倒了,但仓库里还有一些存货,她要卖出去。因为急于赚钱,她仅存的羽绒服店大年初一就开门了;同龄的老人到公园里健身,她忙着把羽绒服摆到货架上;别人养老、享福、含饴弄孙,她去周边的县市找代售点。

为了清掉存货,尽快还债,有时候,她拖着大包小包去周边的乡镇摆摊,但能卖出去的往往也不多。如果赶上南方的阴雨天,她还要四处找躲雨的地方。

她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爱好,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消遣,一个是旅游,一个是看电视。欠债之后,她就只剩看电视这一个爱好了。

2011年,陈金英的老伴儿因肾衰竭去世。以前,她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可回到家,家中是两个人。老伴儿离开后,回到家也只有她一个人了。生死之事,她看得开,认为“都是命”。

有一年暑假,定居石家庄的女儿美仙回丽水,带她去普陀山拜佛。美仙觉得母亲性格倔,很少和人倾诉想法,想让她散散心。回家的路上,陈金英接到债主的电话,对方问她现在在哪儿,她如实说:“在普陀山。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