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剧《深夜食堂》以“暖胃的美食+暖心的故事”收获了众多拥趸。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来讲几个发生在宋朝“深夜食堂”的暖心故事吧。
我想讲宋朝的故事,是因为这类供“夜猫子”吃喝的都市“深夜食堂”,无论大排档,还是饭店,都是到了宋朝才普遍出现的。
宋朝之前,城市通常都实行夜禁。
入宋之后,官府缩短了夜禁的时间,“京城夜漏未及三鼓,不得禁止行人”,即夜里12点之前并不禁夜,酒楼、饭店、大排档都可以营业。到了北宋后期,城市的夜禁制度更是完全松弛下来,宣布禁夜时间的街鼓再也没有响起。因此,宋朝的夜市非常繁华,“深夜食堂”很常见。比如在北宋的开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在南宋的杭州,“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在宋朝的“深夜食堂”,人们可以吃到各种美食:“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又有沿街头盘叫卖姜豉、膘皮䐑子、炙椒、酸儿、羊脂韭饼、糟羊蹄、糟蟹,又有担架子卖香辣罐肺、香辣素粉羹、腊肉、细粉科头、姜虾……”按美国汉学家尤金·安德森在其著作《中国食物》中的说法:“中国伟大的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唐朝的食物很简朴,但到宋朝晚期,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烹调法已被充分确证。地方乡绅的兴起推动了食物的精细化发展——宫廷御宴奢华如故,但不如商人和地方精英的饮食富有创意。”
北宋的东京城里,最繁华的“深夜食堂”当属樊楼。
宋初有个叫刘子翚的诗人,写过一首追忆北宋樊楼繁华的纪事诗:“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樊楼的灯火之下,发生过多少让诗人感慨的故事啊!只是许多故事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深处,只有少数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与话本中流传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