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妈妈当妈妈
作者 陆晓娅
发表于 2023年5月

“最漫长的告别”,记不得是哪本书里这样形容认知症患者和他们亲人的别离。

亲人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离世,如天塌地陷,令人悲痛欲绝。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却要眼看着亲人身体犹在,心魂早已飘然远去,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呢?

这半年,在外人看来,妈妈的身体似乎没有多大变化,甚至还让人感觉“精神”了。但是只有我们知道,她正以一种不易觉察的速度继续衰弱下去:她走路更慢了,说话的声音更小了,在床上的时间比以前多了。看着她的样子,我常会想到近些年很流行的一个词——能量。妈妈的能量快要无法支撑她身体的运转了。

但比身体衰退得更快的是她的心魂。我已经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她的心魂正在渐行渐远,慢慢地离开我们,离开她熟悉的家,向着那片陌生的、神秘的、生者难以触碰的世界飘去。

是的,我回家的时候,她还会露出笑容,不过直觉告诉我,她并不是对着“我”——她的大女儿笑,而是对着一个向她表示友好的人笑。对她而言,“我”和院子里那些老同事、老邻居,大概没有多少不同了。和她并排坐在沙发上的时候,我也分明感觉到,她其实已经“感觉”不到我的存在——不是看不见我这个“人”坐在那里,而是理解不了我对于她的特殊意义。原本就不太会主动亲近孩子的妈妈,现在的情感就像秋冬时节沙漠中的河流一样,正在变得越来越细,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彻底断流。

阿姨总是安慰我说:“她还是分得出来家人的,你们回来她就会围着你们转。”

“转”,是妈妈现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在天气不好无法散步的日子,早已不能读书读报、早已看不懂电视的妈妈,便以这样一种姿态在家里转来转去:睁着有些空洞、有些忧伤的眼睛,瘪着嘴,紧紧捏着自己的衣角,从这个房间转到那个房间,用手摸一摸床单、碰一碰挂着的毛巾、拽一拽晾衣架上的衣服……我总觉得,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动作,对她其实是有意义的,能让她在恍恍惚惚中,感觉到自己还在生活,甚至好像还在操持家务。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