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与本真
作者 汪盛
发表于 2023年5月

巴洛克是1600—1750年间盛行于西方的一个艺术流派,涉及建筑、雕刻、美术、音乐、家具、服饰等领域,其艺术表现豪华而典雅,庄严而肃穆,含蓄而均衡,充满理性又富有装饰性,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巴洛克音乐特征明晰,影响深远,逐步演化为西方音乐史上一个历史时期的代名词。在前后约150年的时间里,欧洲乐坛群星闪耀,巴洛克作曲家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作品,主要代表人物如德国的巴赫、亨德尔、帕赫贝尔、泰勒曼,意大利的维瓦尔第、斯卡拉蒂、科莱里,法国的吕利、库普兰以及英国的普赛尔等。其中以巴赫为集大成者,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

专注与多元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出生在德国图林根州爱森纳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在长兄的家中长大。巴赫自少年时代起便在唱诗班和神学校中阅览了大量音乐典籍,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历。他用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内省方式,悲悯地审视着人间苦难,又以一种哀而不伤的超脱,倾诉对光明的信念。巴赫的音乐是那样平静而高贵,严谨而虔诚,通透而纯粹。作为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尤其是他晚年的众赞歌与受难曲,好像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心灵的冥想、圣徒式的祷告与热忱的呼唤。在巴赫构筑的音乐世界中,万物皆有神性,又处处与自然相通。

巴赫虽一生未离开德国,但他汲取、融合了欧洲各音乐流派的成就与元素,如本民族的民间传统音乐,特别是口口相传的民歌中生动流畅、清新淳朴的旋律,甚至将描绘世俗生活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运用到宗教音乐作品中。同时,他巧妙借鉴意大利弦乐艺术中富于节奏感和动力性的线条运动、法国乐派中典雅的装饰音、英国维吉那琴优美炫技的音形和变奏手法等,这些无疑极大地开阔了他的创作视野,丰富了他的创作技巧。音乐学者田艺苗评价巴赫其实一直是“混搭风”,他的《十二平均律》“像一个多民族的美丽混血儿”,结合了来自德、法、意、西班牙等的舞曲风,以及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体裁中的特征与手法,作品处处流露着雅俗共赏的趣味。1741年,巴赫创作出在西方音乐史上影响深远的、也是巴洛克时期成就最大的作品之一——《哥德堡变奏曲》。这部变奏曲由一段典雅从容、极具法国风情的萨拉班德舞曲主题旋律开始,变奏手法运用丰富,乐思发展布局巧妙,高潮迭起,令人拍案叫绝。巴赫不愧是一位音响大师,将文藝复兴晚期的精髓乃至自古希腊伊始的美学思想纯熟运用,融入其曲式建构与和声布局之中。

巴赫作品的主题包罗万象,从宏观的自然宇宙、人类社会,到微观的作曲技法。这些作品折射着符合感官、理性、感性三个层次审美需求的艺术光芒,也几乎穷尽了前人构筑音乐的思维模式。巴赫的创作几乎涉及了当时所有的西洋乐作品体裁,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融会贯通;这些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巴洛克风格,体现了古乐时期“乐”与“器”的互动关系,百余年来不断被用来训练和解决演奏上的诸多技术问题,至今仍有极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继承与突破

当时的作曲家们在使用复调织体和对位法上十分讲究,重形式之美,强调力度对比,节奏相对平稳。巴赫留下的作品从谱面看无一不如教科书式工整,遵循着严谨的作曲技法原则。但他的出类拔萃之处在于将音乐创作中的已有成果进行深化与拓展。巴赫在两册键盘乐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中均运用了全部24个调,为大小调式体系和十二平均律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巴赫使用的所谓“平均律”,与我国明代学者朱载堉的发明并不相同,而是另一种“非平均”的、更先进而便利的律制, 如果将Well-Tempered译成“优律”,显然更为恰当。

本文刊登于《世界文化》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