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刺激了民粹主义在全球的发展和传播,民粹主义在美国及欧洲呈现出了增长态势。伴随着全球化的经济影响、穆斯林移民人口结构的变化,法国白人群体对自身失去优越地位的担忧和焦虑不断上升。同时,难民危机和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法国社会主流群体与少数、边缘群体的对抗,社会矛盾激增。
法国国民联盟作为欧洲最有名的極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之一,近年来在法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谓异军突起,力压传统左、右翼政党,更是在2022年法国议会选举中一跃成为第一大反对党。在此背景下,了解国民联盟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们预测欧洲民粹主义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国民联盟2018年之前被称作国民阵线, 由让·玛丽·勒庞(下文简称老勒庞)于1972年建立,他担任主席长达39年。随后,由他的女儿玛丽娜·勒庞(下文简称小勒庞)接任, 直到2021年。乔丹·巴德拉在2022年11月当选为新一任主席。国民阵线成立初始,一直处于法国政治舞台的边缘地带,直至1980年代才崭露头角。老勒庞曾参加过5次总统竞选,并在2002年成功晋级总统第二轮选举,对决雅克·希拉克,给当时法国传统的左、右两党制体制造成了极大冲击。在随后的许多重要级别选举中,国民阵线一路高歌,成绩斐然。小勒庞更是在2017年和2022年两次成功跻身总统选举第二轮。
通常意义下,我们习惯把国民阵线定位为极右翼民粹政党,但该党代表们却反对此定位,并试图找到左右之分以外的定位。尤其是小勒庞在2010—2020年间实行了为期10年的“去妖魔化”改革,试图与之前的极右翼形象划分界限。尽管如此,由于国民联盟主推反对移民、法国优先政策,所以它本质上依然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政党。
让·玛丽·勒庞执政时期
自1972年成立以来,国民阵线的表现乏善可陈,直到1980年该党仅拥有270名党员,各类选举也颗粒无收。与此同时,国民阵线还面对着同时期的新秩序党的强烈竞争。在此关口,“急需坚定的改革派激起法国极右翼的活力,而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让·玛丽·勒庞身上”。在1974年的法国总统大选中,尽管老勒庞仅获得了微弱的选票(0.75%),但获得总统候选人的资格使得他成为法国极右翼的领袖,引来众多拥护者。但此时的国民阵线总体上仍饱受选举、物流、组织和财政方面的困扰,发展缓慢。

1980年代,国民阵线在一系列选举中异军突起,成绩不俗。1982年的法国地区选举,成为该党的第一次突破——多名党员获得了超过10%的选票。在欧盟层面上,1984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国民阵线获得了10.95%的选票,从而获得10个欧洲议会的议席。此时期选举的胜利, 意味着国民阵线“真正意义上进入了主流政治舞台”。1989年的市镇选举中,国民阵线产生了其历史上第一位市长。
1990年代,国民阵线首次宣称“准备好了执政法国”,其目标不是寻求与右翼政党的联合,而是“实现大更替,掌管法兰西共和国的事务”。柏林墙倒塌之后,国民阵线也经历了由大西洋主义、欧洲一体化、自由主义转变为民族主义政党的过程,反对全球化。1995年6月的市镇选举中,推举出了国民阵线在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几个大城市的市长,此波选举的成功显示出了其在市镇选举层面的进步。直至1998年, 党派内部产生分裂,预示着老勒庞政治生涯的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