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创新药的突破,不能全押注AI

创新药研发遇冷
资本市场沉寂近两年的创新药再度因交易热情回到市场关注中心。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企以ADC肿瘤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抗体偶联)为代表的海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事件及交易总额屡创历史新高,创新药国内销售同时加速。种种因素作用下,经历了两年多的周期性低谷后的创新药板块止跌回升,再度引发关注。
加之正被热捧的AI技术快速迭代,并已经应用于制药环节,二级市场投资者对于创新药的期待也有增无减。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创新药在经历了8年的鼓励性生长期后已经来到收获期?
很不幸,从新药研发投资回报率(IRR)大幅度下降的数据来看,现在谈收获期为时尚早:据申万宏源数据显示,国内创新药的IRR已经从2018年的10%,降到近年来的不足2%,作为对比,欧美一线药企的创新药研发IRR则在4%左右。

据药物管线市场人士透露,当前创新药企的IRR水平过低,如果把研发失败率考虑进去,很多时候甚至为负,“现在资本市场跟2020年比还是相当低迷,大量已经投在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都逃离了,有的药企研发完全就是在烧IPO的钱”。
这种“在国内做创新药无法收回成本”的感受其实已经萦绕行业多年,只不过在资本几乎断炊的时候才现出原身。2021年开始,A股创新药指数、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一路走跌,尽管近期稍有回升,但一直未能有效反弹突破,创新药企IPO也出现了“破发潮”,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活动同样明显降温。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电脑报》2023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