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都在吹的“影调”,究竟是不是玄学?
作者 孙文聪
发表于 2023年5月

就在几天前,vivo给X90Pro+带来了新的内测版本。最主要的更新是在影像方面除了鲜明和自然色彩之外,新增了第三种全新的DEMOX色彩风格。

这意味着,继小米、OPPO之后,同样跟影像大厂有联名合作的蓝厂也开始强调“影调”。在影像能力成为拉开一二线旗舰手机体验关键的当下,大厂们一致强调的风格化影调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来做一次探讨。

超越人眼并不见得是好事

对于影调是不是玄学的问题,去年小米12SUltra的测评内容中我们就做出过明确的结论:徕卡(影调)不是玄学,是科学。

不得不承认,当前手机厂商们对于手机影像理解的变化,与去年小米12SUltra的推出有很大的关系。虽不敢说这款旗舰开创了“手机影调”的先河,但凭借小米“自带热点和话题”的属性,小米12SUltra的确让这个市场和不少的消费者都认识到:对于手机影像能力优劣的评判,还有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

影调的确是一个相对“玄学”的概念。它包含了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这些复杂的指标在之前的手机影像上大多时候是被忽略了的。

之前我们对于手机影像的评判标准总是遵循着“先讲拍到,再讲拍好”的原则。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影像作为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本身在光学性能方面就有天然的劣势,其便携属性决定了它的演变路径必定是不同于传统的相机。

长久以来,我们对于一款手机成像能力的评价主要就是集中在“能不能拍清楚”上。画质和动态范围表现,几乎就是衡量一款手机影像能力的全部。在这种条件下,手机影像的夜景、HDR相关算法在过去几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即便是在一些极暗光、大逆光等极限环境下,手机也能够拍出“超越人眼感知”的画面。

从影像的角度来看,超越人眼感知有的时候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通过对高光部分的抑制以及对暗光部分细节的暴力增强,很多时候让手机拍出来的照片缺乏了足够的光影和明暗呈现,再加上AI色彩的深度渲染,使得手机影像虽然有着高饱和、高动态范围的特征,但它呈现出的画面是扁平、缺乏层次的,并不能深刻体现真实自然环境。因此很多人将这种缺乏足够影调的风格称为“数码味儿”。

重视影调是手机影像的一次拨乱反正

以右下这幅图为例,左图是原片,右图是经过手动处理之后的画面。

本文刊登于《电脑报》2023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