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一位英国女传教士在抗日战争中护送100余名中国孤儿辗转500多公里,躲开日军飞机的轰炸,穿越太行山,从山西阳城安全转移至陕西扶风。一路上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她没有抛弃任何一个孩子,都将他们成功转移至陕西扶风孤儿院。

这位英国女传教士的善举不但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也轰动了国际社会。1958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将她的事迹拍成了电影——《六福客栈》,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担任主演。由于影片感人至深、艺术手法精湛,该片荣获了第16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影片中表现的这位伟大女性就是格蕾蒂斯·艾伟德。
定居阳城后开办客栈
1930年12月底,格蕾蒂斯·艾伟德作出了一个改变其一生的决定:到中国从事人道主义工作。1902年2月24日,艾伟德出生于英国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地区。她的父亲是邮差,母亲是家庭主妇。因家庭经济困难,她辍了学,开始从事女仆工作。25岁时,她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关于中国的文章,对这个远在亚洲的文明古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老传教士珍妮·劳森即将退休,她希望艾伟德接替她的工作。于是,艾伟德用自己的储蓄在旅行社预订了一张到天津的火车票,并抓紧时间阅读与中国有关的书籍,提前了解和熟悉这个她向往已久的东方国度。
1932年11月10日,艾伟德抵达天津,劳森夫人安排一名姓路的先生陪同她前往山西。他们一同乘火车绕道北平到达河北正定,然后西行抵达太原,又改乘长途汽车继续前行。当时的路况很差,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汽车行驶中摇晃得很厉害。次日,艾伟德和路先生骑着骡子踏上了去往阳城的旅途。他们翻过了三座大山,涉过了数条溪流。艾伟德平生第一次骑骡子走山路,浑身关节都非常疼痛,仿佛整个身体都快要散架了。她回忆说,这是一次永生难忘的旅行。
11月22日,历经了千辛万苦,艾伟德终于抵达山西阳城。因为阳城是座山中小城,教会的工作条件比艾伟德预想的还要差。劳森夫人和艾伟德在阳城县城东门外的大道旁租了一处民房。由于阳城物产丰富,每天都有运货的骡队来来往往。安顿好后,劳森夫人向艾伟德透露了一个想法,她想将租来的民房改造成客栈,为南来北往的骡夫、客商提供食宿,以赚取一些收入,艾伟德连连称好。于是,由两个西方女性开办的“八福客栈”(电影将客栈的名字改为“六福客栈”)在阳城开门迎客。

客栈虽然办起来了,但在阳城这个偏远小城里,人们与西方人接触非常少,再加之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客栈并没有太多客人光顾。可劳森夫人始终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她雇来厨子老杨,给客商准备可口的小米粥和面条等食物,并为客商的骡子准备好草料;艾伟德则负责到马路上招揽顾客,想方设法把骡队请进客栈里休息。渐渐地,干净整洁、饭菜可口、收费便宜的“八福客栈”在骡队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八福客栈”的生意越来越好,甚至有省外客商慕名而来。
1932年底,劳森夫人因摔伤后伤势过重,医治无效去世。没了劳森夫人这个主心骨,艾伟德顿时感觉到孤单无助,她经历了到中国后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被聘请为女性放足监督员
为扫除缠足陋习,阳城县县长打算在当地推行“天足运动”(解放妇女的缠足),他请艾伟德代表县政府挨家挨户地宣传并检查,以正风气。县长认为,艾伟德作为外国女性,没有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人情的羁绊,更适合担任监督员一职。
县长向艾伟德介绍了监督员的职责:到全县各地巡视,向村民宣传“天足运动”,挨家挨戶地查看女性放足情况,同时禁止小女孩缠足。如有人阻挠工作进行,可直接向县长报告。县里还给她发放薪水,提供出行用的骡子,并派两名警察保护。
艾伟德深知缠足陋习给中国女性造成的伤害,对于放足政策当然全力支持。此后,艾伟德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几乎走遍了阳城的每一个村庄。每到一处,两名警察就把村民们召集到一起,宣讲政府的放足令;接着就介绍艾伟德是县长亲自委任的放足监督员,请所有人务必配合她的工作;然后由艾伟德亲自宣讲缠足的危害和放足的好处。
一般情况下,艾伟德会先讲一些故事或童话,激发村民的兴趣;接着教大家唱歌,并解释歌词的意思;然后讲解缠足的危害以及政府的处罚措施;最后她会要求在场女性自己脱掉鞋,解开裹脚布,将脚洗干净,再换上大一点的鞋子。
起初女孩们很不情愿,主要是担心将来嫁不出去。经过艾伟德的耐心解释,特别是强调政府已命令男人不许娶缠脚的女人后,大家才打消了顾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放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艾伟德也与许多当地女性成为了好朋友,她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为救助难童倾注心血
1935年,黄河发大水,百姓流离失所,举家逃荒,寻求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