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救国
作者 介子平
发表于 2023年5月

清朝末年,国家羸弱,社稷风雨飘摇,救国乃眼下急务。仁人志士慷慨激昂、舍生忘死,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

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国人有感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待付诸实施,便成为了洋务派;有提倡“教育救国”者,主张废科举、兴学堂,一批公立、私立学校纷纷成立;有提倡“军事救国”者,蔡锷便领导发起了“护国运动”;有提倡“牺牲救国”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山西便成立了牺牲救国同盟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山河破碎,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社会乱象更甚,此时各类救国口号又起。主张“国学救国”“艺术救国”者,不乏其人。上海的王一亭出面组织画家“艺术救国”,卖画筹款,支援前线。上海电影界则提出了“猛醒救国”的主张,要求电影界以笔与银幕为武器,救亡图存。1948年10月9日,《民报》记者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采访85岁的黄宾虹先生时,黄先生说道:“世人只知艺术是一种陶冶性情的东西,其实不然。艺术不但可以陶冶性情,也可以重整社会道德,挽救民族危亡,这在历史上已不乏先例。我们应该知道,历史上凡世乱道衰之际,正是艺术努力救治的机会。世界民族的生命最长者,莫过于我中华,其所以能屹立于世,垂数千年而不致衰退灭亡者,其所表现的事实,就是艺术。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